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創立
2012/6/27 9:47:1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是在大革命時期,由中共領導紅軍在鄂豫皖三省邊界以大別山為中心的地區建立的革命根據地,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大革命失敗后,在黨的 “八七會議”精神指引下,鄂豫皖三省黨組織領導紅軍從血泊中奮起,高舉土地革命戰爭和武裝斗爭的旗幟,英勇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和進攻。在斗爭中,三省黨組織克服了第一次“左”傾錯誤的影響,分別舉行了黃麻、商南、六霍等著名的武裝起義,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師及工農革命軍潛山獨立師、第三十五師,創立了鄂豫邊、豫東南、皖西三塊革命根據地。
1930年2月25日,中共中央給中共河南、湖北省委和安徽省六安中心縣委指示,將鄂東、鄂東南、皖西三塊根據地的黨組織統一組織起來,成立中共鄂豫皖特委,郭述申任書記。同年決定將紅軍第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師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許繼慎任軍長,統一指揮鄂豫皖邊區的武裝斗爭。6月下旬,鄂豫皖邊區第一屆工農兵代表大會在光山縣王家灣召開,成立了鄂豫皖邊區工農民主政府。至此,鄂豫皖邊區黨政軍三方面都實現了統一,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正式形成。
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形成以后,紅一軍實施進攻作戰,分兵東征皖西、西擊平漢線,連戰皆捷,使根據地得到鞏固并向外擴展。1931年5月成立了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7月召開第二次蘇維埃代表大會,成立鄂豫皖蘇維埃政府,11月中旬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成立。至1932年6月,根據地向外猛烈擴展,人口由100余萬發展到350萬;武裝力量迅速擴大,其中紅軍主力由6000多人發展到4.5萬余人。
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迅猛發展,直接威脅到南京政府,蔣介石急忙調集30萬兵力,自任總指揮,對這塊根據地進行“圍剿”。由于張國燾無視敵強我弱的事實,盲目輕敵,因而在戰略上發生嚴重錯誤,雖經紅軍將士浴血奮戰,殲敵上萬,仍未能打破敵人的“圍剿”。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大部喪失,紅四方面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紅二十五軍繼續堅持保衛根據地的斗爭。(原標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創立)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安徽先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