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創立與發展
2012/6/27 9:51:0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所創建的規模較大的革命根據地之一。它以大別山為中心,包括周圍20余縣,東接江淮平原,西扼平漢鐵路,南瀕長江,北帶黃河,與湘鄂西、湘鄂贛革命根據地互為犄角,同中央革命根據地南北呼應,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這塊根據地從大革命失敗后開始創建到抗日戰爭爆發的十年中,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紅旗始終不倒。它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造就了大批革命干部,對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創建和統一階段(1927年7月—1930年6月)。在這一階段,經過貫徹八七會議精神,發動黃(安)麻(城)起義,創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11軍31師,形成了鄂豫邊革命根據地;商(城)南起義,創建了紅11軍32師,形成了豫東南革命根據地;六(安)霍(邱)起義,創建了紅11軍33師,形成了皖西革命根據地。根據1930年2月中共中央的指示,三塊根據地所轄的20余縣統一,成立了中共鄂豫皖邊特委;三支紅軍合編為紅1軍,全軍2100余人,成立了前敵委員會和軍部;6月成立了鄂豫皖邊區蘇維埃政府。中共鄂豫皖邊特委、紅1軍、邊區蘇維埃政府的成立,標志著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形成。它“一面可以控制平漢鐵路,一面可以截斷長江交通,有直接威脅武漢進而與全國紅色區域打成一片的前途”。
鞏固和發展階段(1930年7月—1932年6月)。在這一階段,中共中央六屆三中全會后,于1930年10月18日指示,將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劃為全國六大根據地之一。在1930年10月至1931年3月的第一次反“圍剿”斗爭中,紅1軍與從蘄黃廣過來的紅15軍合編為紅4軍。第一次反“圍剿”共殲敵1.3萬余人,使根據地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擴展,人口達200萬。經過1931年3月至5月的第二次反“圍剿”的勝利,紅軍發展到4個師,近2萬人;根據地擴大到東西長300多里,南北寬150余里,人口近250萬。1931年初中共六屆四中全會后,成立了鄂豫皖中分局及鄂豫皖省委。1931年2月河南新集(今新縣)的解放,并成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首府,成為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1931年11月,紅4軍與10月成立的紅25軍合編為紅4方面軍,全軍近3萬人。從1931年10月至1932年6月,紅4方面軍根據敵人的兵力部署,主動出擊,先后發動了黃安、商城、潢川、蘇家埠四大戰役,共殲敵6萬人,其中成建制殲敵將近40個團,使敵人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計劃徹底破產。
經過四大戰役的勝利,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進入全盛時期,主力紅軍發展到2個軍6個師,還組建了4個獨立師和少共國際團,總兵力達4.5萬余人,各縣獨立團、游擊隊、赤衛軍等地方武裝發展到20萬人以上。同時,根據地迅速擴大,東起舒城附近,南到黃麻、廣濟,西跨平漢鐵路,北瀕淮河,面積達4萬余平方公里,人口350萬,擁有黃安、商城、霍邱、英山、羅田5座縣城,建立起26個縣的革命政權。
根據地在鞏固和發展中,還進行了土地革命及黨的建設、政權建設、經濟建設和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的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原標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創立與發展)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