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陵園從早到晚,香燭紙炮,煙霧繚繞,這種場面在全國實屬罕見。據有關資料表明,太昊伏羲陵廟會,在黃河上下、大江南北,早已成為華夏民族的文化意識而深深沉淀于傳統和歷史的骨髓之中。
淮陽太昊陵廟會源于何時,它為什么具有如此巨大的魔力,能夠千年不衰地成為人人向往和朝拜的圣地?
太昊陵廟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據史書記載,中華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曾定都宛丘(淮陽)。他“一畫開天分陰陽,推演萬物定乾坤”,在以陳為中心的黃淮平原上,拉開了華夏文明的序幕。他發明網罟,教民漁獵畜牧,開創了原始畜牧業;他自認風姓,教人循規蹈矩;他制嫁娶之禮,使原始生民擺脫了愚味的群婚狀態;他發明了最原始的樂器琴瑟,教人禮樂之大化;他以龍紀官,號曰龍師,分理海內;特別是他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觀萬物,創立八卦,結束了結繩記事,開啟了人類的智慧,開創了人類文明的先河。他的一系列的發明創造,猶如永不熄滅的明燈,照亮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伏羲因此成為一個劃時代的人物,被后世推崇為“三皇之首”、“人文始祖”,成為中華民族尊崇敬重的人祖、龍祖、中華共祖。
為紀念伏羲的功德,在太昊伏羲氏的長眠之地淮陽建有陵廟。據史書記載:淮陽春秋時已有伏羲陵墓,漢代以前在陵前建祠,唐太宗李世民頒詔“禁民芻牧”,宋太祖趙匡胤詔立陵廟,自此始有固定的供祭之日。至明清兩代又屢加修葺擴建,太昊陵規模宏大,華彩璀璨,偉美壯觀,朝祖廟會更加紅火,熱鬧非凡。
淮陽太昊陵廟會上,古風遺俗舉目可見,琳瑯滿目的動物土偶—泥泥狗,最能吸引探尋者的目光,這些泥泥狗,大小不等,形態各異,鳥獸蟲魚,奇禽怪獸達300多種。各種圖案,渾厚古樸,極具楚漆器文化的格調,因之被海內專家譽之為“真圖騰、活化石”。
泥泥狗俗稱“靈狗”,靈,靈氣也。狗八尺為龍,應釋為圖騰物。在遠古時代,圖騰標志是保護氏族的圣物,伏羲以龍為圖騰統一了天下,但各個氏族部落原有的圖騰信仰并沒有取消,他們便仿照女媧摶土造人的方法,各氏族都把自已的圖騰圣物供在太昊陵,這也是太昊陵獨有泥泥狗的緣由。據泥塑老藝人講,“自有太昊陵就有小泥狗,因為這是紀念伏羲造人育物開始制作的……”相傳,伏羲女媧兄妹相婚,摶土造人,從此人類得以繁衍,創造了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人們因此尊伏羲為人祖爺,女媧為人祖奶奶,每年的太昊陵廟會上,大量展銷泥泥狗,也是為人祖爺守陵、報警和傳播人祖圣德于四方的象征。所以,泥泥狗不僅是種圖騰崇拜的標志,更是遠古女媧摶土造人遺風的延續。
在太昊陵廟會上,還有一種奇特的祭祖形式——擔經挑,它是“原始社會以舞祭媒保留下來的一種遺俗”,集祭祖、娛神、求子為一體的遠古遺風是原始巫舞的演變,是淮陽獨有的“祭祀太昊伏羲氏的巫舞”。
擔經挑又名擔花籃,是一種原始舞蹈,舞者多為50—80歲的老齋公。擔花籃舞每班有4個老齋公(老婆婆),三人表演花籃舞,一人打竹板,以數唱形式為舞者伴奏。擔經挑表演者身段靈活,舞步輕盈,舞者頭上的黑紗相互絞纏,卻又自然分解。舞姿態變化有三:一是“剪子股”。一人在前,兩人隨后穿叉而過時,要背靠背,使背后下垂的黑紗相互交合,象征伏羲女媧的交尾狀。其形狀與東漢武梁祠石像之一圖相似。二是“鐵索鏈”:一人走這條路線,兩人走另條路線時像擰麻花似多次重迭在一起,其形狀與隋高昌亞洲腹地考古圖相仿;三是“履跡步”(源于華胥氏履巨人跡而生伏羲)。一人在前,三人朝一個方向沿履而舞,節奏慢時,步履象蛇在蠕動,節奏快時,又像蛟龍在盤旋,相互追逐,表現了伏羲、女媧人面蛇身的形象。
這種集祭祖、娛神、求子為一體的祭拜形式還與古陳國崇尚巫風盛行巫舞有關。據《漢書·地理志》、《漢書·匡衡》記載;周武王的長女大姬無子,因祈禱得子,所以喜歡鬼神歌舞之樂。陳國因此盛行巫風,競于歌舞,我國第一部詩經總集《詩經·陳風》中的《宛丘》、《東門之枌》等詩中都有反映陳國男女酷愛歌舞的習俗。據傳,伏羲、女媧都是人首蛇身(龍身),伏羲是大龍,女媧是小龍,在一次洪災之后,世界上僅留下她兄弟二人,為了繁衍人類,有人說是“煙合”,有人說是“滾磨”,有人說是“接竹”,總之吧,上神之意讓他們兄妹結婚,他們就以草扇遮面結為夫妻,摶土造人。在漢代的石刻畫像和磚畫像中,有不少伏羲、女媧的交尾圖,畫像中二人下身兩條尾巴緊密地纏繞在一起。圖上還往往題有“伏羲”字樣。擔花籃中有一個動作是二人背靠背,使背后下垂的黑紗相互纏繞交合,象征伏羲、女媧交尾狀,這與東漢石畫像中二人的交尾很相似。為舞者伴奏的歌詞也多是:“上天神留下他兄妹二人,無奈何昆侖山滾磨成親,日月長生下了兒女多對,普天下咱都是龍的子孫……”。所以,擔經挑這種原始巫舞之所千年不衰,也是人祖的功德所系,是龍的傳人不忘祖根的美德所系。
在太昊陵廟會上,還有眾多的民俗形式,如拴娃娃,搶旗桿,送樓子,摸子孫窯,花棒錘,以及信靈還俗,交尾泥泥狗等,這些都表現了遠古時代人們對生命起源的生殖崇拜!抖Y記·月令篇》說“仲春之月,……以太牢祀于高(媒),高媒之神就是伏羲、女媧。相傳,伏羲、女媧組織各部落男女通過“摸石”相會成婚,兩情相悅則“以草遮面”,行男女之事。如今廟會上賣的泥泥狗中有一種“草帽老虎”,就是以草遮面的象征,F在摸“子孫窯”,就是紀念當時的摸石,通過摸子孫窯得子者,還要用旗桿、樓子還愿,以表感激。
淮陽太昊陵廟會眾多的民情風俗,反映了原始社會最本質、最自然的對延續生命的生殖崇拜,以及人們對生命的渴望。正如一位專家為淮陽“太昊陵”所題:
“人祖龍祖中華共祖無不歸宗太昊伏羲氏,慎終追遠尋根問本謁陵朝圣在河南淮陽。”(原標題:太昊陵廟會文化透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