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民間絕活之西平大銅器(一)

2012/6/21 11:38:49 點擊數: 【字體:


    古樂古村千年傳 三官三難羞孔子
  
    大銅器在西平、郟縣、許昌等地流行,而西平縣楊莊鄉儀封村的大銅器則尤有特色,其起源于清代的祈雨儀式,跟儀封的往昔繁榮也不無關系,它有著300年的歷史傳承,也有著不同凡響的各種絕藝。
 
    孔子兩次路過這個村
   
    出西平縣城向西一二十公里,即是楊莊鄉的儀封村,西平大銅器就發源在這里。
   
    雖不是鄉政府所在地,但一條長長的街道和琳瑯滿目的商店,還是顯示出這個村莊街鎮的規模。
   
    據儀封村村民李子亮介紹,儀封村歷史相當悠久:早在3000年前的商代,儀封就形成了村落與集鎮;而在周代,諸侯國在儀封設立了管理和守護邊疆的官吏“封人”。
   
    最讓村民津津樂道的,則是孔子與這個村莊的關系。據《史記》記載:孔子61歲時從蔡國前往葉國接受葉公的問政,曾路經儀封;當年返回時,也經過了儀封。兩次路過儀封,孔子均在儀封西北風景秀麗的萬泉河畔設壇講學,管理儀封的官吏“封人”特意拜見了孔子。
   
     此事在論語中得到體現:“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王三官三難孔夫子
   
    與史籍的記載不同的是,儀封民間流傳的“王三官三難圣人”的傳說更加有趣:孔子和弟子們前往葉國,路過儀封鎮北側萬泉河東關時,看到一群十來歲的孩子正在路中央堆土筑城墻玩,馬車到了跟前,孩子們依舊筑城,并不肯讓路。
   
    孔子見狀,遂下車自報家門,并恭敬地施禮請求孩子們讓路。一個叫王三官的孩子看了看孔子,指著自己剛筑好的城問:“聽說你孔老夫子很有學問,請問是城讓車呢還是車讓城?”孔子回答不出。
   
    適逢對面河灘上有一只正吃草的牛叫了一聲,嚇得一群鵝亂叫著逃向水中。王三官于是又問:“牛的個子那么大,為啥叫的聲音沒有鵝大呢?”孔子笑著回答說:“鵝的叫聲大是因為鵝的脖子比牛的脖子長。”王三官眨巴眨巴眼睛問:“青蛙的脖子那么短,為啥叫的聲音也挺大呢?”這下又難住了孔子。
   
    王三官又給孔子出了最后一道難題:“很多樹木一到冬天就落葉,為啥柏樹不落葉呢?”
   
    孔子想了想回答說:“柏樹不落葉是因為柏樹的葉子小的緣故。”王三官反問道:“那竹子的葉子也不小啊,為啥也不落葉。”這又將了孔子一軍。

    大銅器有一千四百年歷史 

    這故事聽起來有滋有味,讓我們從側面了解到,這并非一個簡單的村莊。據李子亮講,以前,在孔子講學的地方,曾經有一座“封人見圣祠”,傳說在各朝各代,香火都很旺盛;尤其是在孔子生日當天,當地的州官縣官都要來這里祭拜孔子,人們還在這里建造了華嚴寺、玉皇閣、中岳行宮等。
   
    有孔圣人坐鎮,加上官員的重視,儀封不想繁榮也沒有辦法。據記載,到明代中葉,儀封的商業已經很發達了;到了清朝乾隆年間,儀封商業達到鼎盛時期,山陜及省內客商云集,資本達萬兩白銀以上的商號就有48家。
   
    商業的繁榮帶來文化的繁榮。《西平縣志》記載,在清朝初年,儀封已有豫劇及曲劇戲班,后來又建立了越調戲班和鑼戲班、卷戲班等。
   
    西平大銅器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西平縣文化局副局長朱滿良介紹,西平大銅器應該屬于隋唐燕樂遺音,算下來,應該有1400年的歷史。

    興于隋唐源于漢  

    根據《隋書·音樂志(下)》記載:“鐃鈸其圍數寸,隱起如浮漚,大者謂之鐃,貫之以韋,相擊以和樂,隋唐燕樂、法曲及隋煬帝所定九部樂中西涼、龜茲、天竺、康國、安國諸樂皆用銅鈸。”《通典—四四樂四》中也說:“鈸,二圓銅片,中部隆起為半球形,穿孔以革貫之,兩片合擊發聲,其大者謂之鐃,亦統稱為鐃鈸”。另外,《舊唐書》也有類似的記載。
   
    雖然這三種書的成書年代有所不同,但關于鐃鈸的記載,大同小異,其所描述的鐃鈸形狀特征,與西平大銅器的大鐃和大镲應該是同一物品。
   
    西平大銅器主要在新年燈節期間應用,而燈節源于漢代,興于隋唐,盛于明清。從大銅器的鬧年習俗與功能上來說,與燈節的興盛期也是一致的。

    催戰樂器落民間
 
    相比較文化部門從歷史旮旯里的考證,儀封村村民的說法則來得更為直接。
   
    儀封大銅器傳人高殿清說,他在小時候,曾聽老人們說,大銅器源自竇建德(隋末唐初河北起義軍前期領袖)的軍隊。
   
    唐朝時,竇建德曾駐扎在儀封南,每逢打仗時,竇建德都會用大鐃、大镲和大鼓催戰,鼓舞士氣。這種場景被村民看到,因而學習并流傳下來。儀封村南曾有“竇城”,傳說就是竇建德的駐軍之地。
   
    每種民間樂器似乎都有一個輝煌的傳說。但考證儀封大銅器具體的歷史年代,則似乎有點艱難。
   
    根據西平《康熙志·風俗篇》記載:“天旱輒聚,鄉人鳴金擊鼓,輦致神像,附其人名曰捉馬(俗稱擂馬子)”;西平《民國志·風俗篇》則說西平大銅器“古已有之”,并在描述西平燈節時說:“各鄉農人每值新年過后,元宵節日即結隊提燈鳴鑼擊鼓,赴附近各村鎮,任意玩耍……往往夜闌更深,皓月西斜,鼓樂歡呼之聲仍然弗絕。”
   
    根據西平《康熙志》的記載,鄉人鳴的“金”擊的“鼓”,跟西平大銅器所用器具無異。

    “捉馬”祈雨敲銅器
   
    流傳在許昌等地的大銅器在清朝年間確實有“祈雨捉馬”一說:每年大旱季節,銅器社均會組織求雨儀式。
   
    求雨時,先在銅器社找一個偷水者,稱為“馬子”。這個“馬子”反穿羊皮襖,裝神弄鬼地跑到村外水塘灌滿一瓶水,然后跑向村中搭好的求雨戲臺。
   
    而銅器社的人敲鑼打鼓地在后面裝腔作勢地追趕。銅器越打越快,喊聲越來越大,直到“馬子”將偷來的水倒在戲臺的地上,焚香、燒紙,求神降雨,儀式才算結束。
   
     而求雨大戲也就開始了,銅器社的人用一根麻繩編織的麻鞭子豎立在戲臺邊,麻繩不倒,戲就不停。“捉馬”的場景我們今天已經難以想象,但從歷史的斷編殘簡中,我們可以感到大銅器在那個年代被人們所寄予的樸素愿望。
   
    從西平《康熙志》的記載中,也可以大致推斷出西平大銅器有300多年的歷史了,這與儀封村大銅器的傳承歷史基本吻合。
   
    儀封村很多人已記不起“祈雨捉馬”的傳說,而在他們的印象里,大銅器更多地跟燈節聯系在了一起。(原標題:民間絕活之西平大銅器(一))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東方今報 2010-12-1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