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西平大銅器應該屬于隋唐燕樂遺音,算下來,應該有1400年的歷史。西平大銅器主要在新年燈節期間應用,而燈節源于漢代,興于隋唐,盛于明清。從大銅器的鬧年習俗與功能上來說,和燈節的興盛期也是一致的。
驅魔辟邪
燈節會的民間信仰
2010年 12月初一個寂寞的冬季下午。駐馬店西平縣楊莊鄉儀封村。
沒有逢集,大多數的商店落下了鐵閘門,偶有開門營業者,也是懶洋洋地坐在門口曬太陽,或與相熟的人侃大山。
70多歲的儀封大銅器傳人高殿清,就是在與別人聊天時被我們找到。他的店鋪,在街道偏北一點。大門敞開,顧客寥寥無幾。但熟知儀封大銅器歷史的高殿清并不在意,說起大銅器來,頭頭是道。
最讓高殿清難忘的是小時候儀封的燈節會。那時,儀封還是一個繁榮的集鎮,有高高的寨墻和四道寨門。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鎮子里都要舉行燈節會,年齡很小的他總會興高采烈地參加燈節會,舉著“高照”走在銅器會的前頭。
對于鎮子里的人來說,燈節會也許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他們門前都會早早地掛上花燈,扎著漂亮的帶有故事的圖案:有花紅魚,有“羊羝頭”,有孫猴子等等,還寫上“年年有余”、“五谷豐登”等字樣;他們還要備上好煙好酒和好茶,等待銅器會的經過,希望通過大銅器驅魔辟邪,永保好運。
民間器樂,往往走在民間信仰與風俗的前列。大銅器也不例外,它被當地居民寄托著最樸素的祈愿。
天地“鰲山”
祈愿之后是還愿
這種祈愿,需要一個復雜的程式來完成。
鎮子上的銅器表演者,往往有專門的組織,叫銅器會;銅器會的領頭人叫“會首”,負責銅器會的一切活動。
張富生是儀封現在銅器會的會首,但他的銅器會,已沒有新中國成立前的那種繁雜表演程式了。新中國成立前,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會首就會組織會員宰掉會內專門養的豬,分肉共食。
他們會搭起一座專門敬神的天地棚,寫上天地之神的牌位,供人們祭拜。他們還用高粱稈扎起一個像塔一樣的架子,在架子的每一個角都掛上一盞燃燒的油燈。
入夜時分,遠遠望去,猶如一座燃燒的火山,他們稱其為“鰲山”(音)。
按照風俗,村中剛結婚的新媳婦,往往會派一個不相干的人去“鰲山”偷一盞燈,并從天地棚里請回一尊泥塑的娃娃;到次年真正生下孩子后,再好酒好肉地央求偷燈偷娃娃的人,往“鰲山”上送回兩盞燈及兩個娃娃,作為還愿。
飯后,是出燈的時間。銅器會便派兩個人將蘸油的棉花套子點燃,放置在銅器會要經過的路段,作為照明的路燈;忙完之后,還要出燈,數十名男女老少,用竹竿挑著各種有故事圖案的花燈,走在隊伍的前面,他們把手中提的花燈叫做“高照”,大概是高高舉起用于照明之意。
鐃鈸表演
像龍像獅又像雀
銅器會跟在“高照”之后,這是最有看點的一群表演者,他們通過表演不同形式的鼓點,變換出“二龍戲珠”、“麻雀鬧竹園”、“獅子啃棍”、“老貓上樹”、“八仙慶壽”、“喜鵲鬧梅”等數十種花樣。
這是大銅器表演的精華所在:他們在敲打鐃鈸之時,學龍像龍,學麻雀像麻雀,學獅子或老貓就像獅子或老貓,惟妙惟肖,令人忍俊不禁。中間還夾雜著傳鐃、傳鈸等絕技表演,尤為吸引人。
跟在銅器會之后的,則是其他的一些表演團隊,比如拉死驢、撲蝴蝶、踩高蹺、舞旱船、推小車、二鬼摔跤等,名目眾多。“我記得有一年,除了鎮上的銅器會,各個村莊的銅器會來了幾十班,從鎮子寨墻的南門排到了北門,有三里多長。”高殿清回憶。
燈節時的輝煌,轉瞬即逝。像所有民間器樂一樣,大銅器在建國之后,終于走向一段沉寂的歷史,這是民間藝人無法抗衡的共同歷史,也是不得不面對的無奈時刻。
不過,例外的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大銅器還曾經扮演過一個同樣有特色的角色。(原標題:民間絕活之西平大銅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