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充滿現代氣息的電腦鍵盤上,當雙手敲下了本文的標題之后,記者的思緒,卻回到了那繁華競逐的盛唐時代。
遙想當年,在一個景色瑟瑟的暮秋時節,少年王維,衣袂如飛,偕同人流登上一處高山。其時,他雖年方弱冠,卻早已是名滿天下。但是這位日后名耀千古的大詩人,此時即已顯出超凡不拔之處,雖志得意滿,正當一般人率性彈鋏而嘯的時候。而他的眼中,卻漸漸地漫上了一層迷蒙的輕霧。看著滿眼的紅男綠女,飲酒作賦,笑鬧無已,想起故鄉的親朋友好友,他不由悲從心來。
誰也沒有料到,一首震古鑠今、流芳千古的絕代佳吟,就要出世了!只聽得他輕輕吟道——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然后,詩人滿心凄清,踩著自己孤獨的影子,慢慢地走下山去,漸行漸遠,隱入歷史長河蒼茫的云海間。他的身后,吹來了宋、元的風,又下起了明、清的雨……但無論時代如何更替,變幻多端的風云,始終遮不住詩人那低低的聲音……
這,就是在我國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的九月九登高的習俗。在這一古老的習俗中,佩戴茱萸絳囊,是兩大必備之物之一。
這一點,王維在詩中也寫到了——其實,古人這天登高時,佩戴插茱萸絳囊者,當比頭插茱萸之人更多。只是由于篇幅所限,詩人不可能寫得十分具體,所以只寫道“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為登高必備之物,佩戴茱萸絳囊,這種有著美好寓意的習俗,影響了中國人2000多年。
但是,作為一名天中籍人士,您可知道,這佩戴茱萸絳囊之風,原來就源于我們駐馬店?
關于這,還有一個近于神話的傳說,故事的發生地,就在今天我們上蔡縣蘆崗鄉。
(二)
蘆崗之“崗”,在今之上蔡縣城西南方一帶,古之名曰岡山,蘆崗乃現名。此崗至今尚存,南北長25公里,東西寬7公里,最高處97.2米,上土下石結構。
近日,記者來到這個充滿了奇異傳說的地方。立于高崗之上,但見沃野千里,地勢平坦,河渠縱橫。但令人驚奇的是,在這樣的地方,惟獨一崗突起,凌空直上,蔚為奇觀。據當地人說,此崗之長,縱貫縣境。
在和人們的交談中,記者還了解到,記者腳下,即為“蔡候望河樓”,自古為登高最佳處。當地老百姓言道,每年的九月九,這里都是游人接踵,菊花飄香,人們都佩戴著茱萸絳囊。那個時刻,登高臺之上,香霧繚繞,嘻笑喧鬧之聲,有時至午夜方息。
記者來的不是時候,不能趕上此等盛景,甚為遺憾。但聽鄉人們講述茱萸絳囊起源的傳說故事,卻也甚是有趣。
傳說,汝南(上蔡古屬汝南郡)桓景,隨費長房游學。費長房告訴他說:九月九日,你家有災禍,快點讓家人各做茱萸絳囊扎于臂上登山,此禍即消。桓景照他的話去做了,晚間返家,果見雞犬牛羊皆暴死。費長房聽說后說:此可代之矣。
后來,天下人皆仿行佩茱萸,久之遂成民俗。
在老百姓的口中,這個故事至今充滿了神奇與不可思議之處。但是,從其荒誕不經的外表,記者卻看到了古代真實生活和人們思想觀念的影子。
回到縣城,記者特意查了查這個故事的出處,發現它出自南朝梁人吳均所作的一本名為《續齊諧記》的書。
《續齊諧記》又是一本怎樣的書呢?《辭海》載道:它是一本志怪小說集,書名取自莊子《逍遙游》“齊諧者,志怪者也”一句,故所記多為怪誕之事。
既然是一部志怪之書,所載多為道家自神其說之不經故事,首先決定了整部書的基調。
其次,所謂桓景“登高避禍佩茱萸以雞犬代”云去,用現代科學的眼光來看,更是無稽之談。
但是,仔細閱讀了有關茱萸絳囊的史籍之后,記者卻認為,決不能因為《續齊諧記》是一部志怪之書,以及“佩茱萸以避禍”等與現代科學觀念不合,就下定斷語,將其中蘊含的科學因素一概否定。
那么,這則神話傳說的合理因素又在哪里呢?
首先,記者認為,一則故事,能導致一個在全國范圍內影響了中國人2000多年的重要民俗的形成,如果沒有合理的因素含在其中,是決不可能的。
縱觀古今中外,文人墨客所撰志怪之書多矣,但像此則“佩茱萸避禍”之流傳至今、影響巨大并且形成一個重要民俗的幸運者,則廖若晨星,幾至無存。
反觀“佩茱萸避禍”的傳說,表面上雖似乎荒誕不經,但其既然能夠經受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大國一代又一代人的認可,直至流傳到科學昌明興盛之現代,可謂是經受住了歷史和人民的雙重考驗,若說沒有合理的因素在其中,那是不可能的。
其次,故事雖似不可信,但故事中的主人公,卻是歷史中有著真實年代有名有姓的人物,這點我們不應忽視。
桓姓,乃蔡桓候后裔,兩漢時期為豪門望族,歷史上有名的“孔子困于蔡”,相傳即是桓姓之人“害之”。孔子有三千學子,賢者七十二,并有武裝保衛,能對其組織圍困,可見此姓人地位之高、實大之大及家族之強。所以,桓姓,以及故事發生的時代,均與真實的歷史相契合。
另外,關于桓景此人,漢劉向、劉歆撰《西京雜記》、宋高承之《事物紀原》及前述吳均《續齊諧記》不約而同地記載了他與茱萸絳囊的關系,也都決不是空穴來風。
(三)
如果說以上分析尚有點牽強附會的話,那么,我們還可以更進一步,從當時人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社會心理,來分析茱萸絳囊的有關情況。
我們都知道,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古代社會的一個大動蕩時代,其時兵連禍結,瘟疫盛行,人們的生命隨時會受到外界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嚴重威脅。
這是我國歷史上最為憂生懼死的一個時代,書圣王羲之就在著名的《蘭亭集序》中說道:“死生亦大矣,豈不悲哉!”達官士人都開始鄭重地思索生與死這個大命題,而普通老百姓,更是想方設法避開死之困擾。
據文獻記載,桓景隨費長房游學,起因就是其父母死于瘟疫,決心訪仙求道來制服瘟魔。我們不要笑話古人訪仙求道的行為,在那科學不發達的特定歷史條件下,在沒有其他更好辦法的前提下,至少這也是人們與自然界斗爭的一種探索。
所以,仙道之術,現代人看來,好像是迷信。但是在古代人的眼光來看,其實就是當是在全社會占據統治地位的“科學思想”。
而且,古人用以抵御災禍的方式,并不僅僅限于仙道方術,還采取了即今人看來同樣有一定科學道理的方法:佩茱萸。
那么,為什么偏偏要佩茱萸?這就需要向讀者詳細介紹一下茱萸在古人的眼里到底是怎么回事。
茱萸,屬雙子葉植物綱薔薇亞綱,夏日開花,秋季結果,其子辛辣芳香,在我國很早就被作為調味品。
此外,茱萸還是一味好藥,可以用來治病延年,古人說“飲茱萸落葉井中水無瘟病”,還常用來泡酒以驅邪保健,藥王孫思邈有名的《千金方》中就有這樣的記載。
在傳統觀念里,茱萸還是長壽的象征。
時至今日,科學的發展雖然已經漸漸揭去了茱萸“驅邪”的神秘面紗,但是從科學的角度看,其濃烈的香味,確實有驅蚊殺蟲之功效。可見,古人那樣喜歡茱萸,不是沒有道理的。
在那樣一個兇險頻發、生命不時受到威脅的社會環境里,人們想平安、健康、長壽,到底該怎么辦呢?
在他們看來,最好的辦法,就是一方面祈求仙人道術的保佑,另一方面佩戴具有避邪功能的茱萸,來避開禍患、健康長壽。
這,就是“桓景避禍”神話產生的環境,更是“佩茱萸絳囊”的風俗得以世代流傳的根本原因。
(四)
我們的祖先,就這樣一代又一代地,佩戴茱萸,懷著美好的愿望,在不發達的科學和低下的生產力環境里,向我們走來,并創造了華夏輝煌的古代文明。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小小的茱萸絳囊,卻一點都不簡單,它寄托著古人對生活與生命美好的理想,表現了人們避禍消災、健康長壽、進取向上的精神風貌。
這些,即使現在,仍舊具有很高的社會意義。所以,2000多年來,小小的茱萸絳囊,一直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備受人們的喜愛。
后來,隨著茱萸絳囊的發展,人們除了將其作為一種美好的象征和寄托來看待,同時,在愛美天性的驅使之下,茱萸絳囊本身的制作,也越來越精美,直至后來,發展成為一種精美的工藝品。
所以后來,人們佩戴茱萸絳囊,除了祈求美好的生命和健康長壽之外,同時還把它作一處隨身攜帶的精美工藝飾物。看著賞心悅目,想著心里踏實。
千百年來,茱萸絳囊作為傳統工藝與傳統文化的完美結合品,伴隨在人們身邊,已融進我們民族的骨骼與血液,人們的呼吸之間,都透出一種芳香的氣味,流露出一種自強不息的氣質。
(五)
可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動亂期間,在極左思潮的影響下,我國的茱萸絳囊也成了一種需要破掉的“四舊”,在民間一度絕跡,直到改革開放后才又逐漸走進大眾的視野。
尤其是近幾年,隨著全球化對我國傳統文化和傳統民俗的沖擊,茱萸絳囊也與其他民族性的文化一樣,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可喜的是,不論茱萸絳囊的生存環境若何,一直都有一批深愛著它的人士與其同呼吸共命運——這也是記者在采訪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感受最深的一點,為了保護我們的民族文化遺產,不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很多人都不計名利和報酬,默默無聞地工作,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們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無名英雄。
茱萸絳囊的發展,也不例外,此項民間工藝的傳承人、上蔡縣電業局離休干部張社女士,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
張社,1933年9月出生于上蔡縣東岸鄉套樓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說起她與茱萸絳囊的結緣,還有一段傳奇般的故事呢。
原來,張社8歲喪母,父女相依為命,討飯度日。12歲那年,為了生活,她便在一個地主家當針工,并學得了一手精湛的繡工技藝,尤以茱萸絳最為拿手,當時即在四鄉八鄰中廣有影響。
1948年,不堪地主虐待的張社,逃了出來,并參加了革命,在剿匪反霸、土地改革和建國后分別從事共青團和婦女工作。
但是,張社一直沒有忘記少年時學得的茱萸絳囊技術。1993年從單位離休后,又重新撿起了心愛的茱萸絳囊制作工藝。
此時,茱萸絳囊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代人的審美眼光和對它的要求也發生了變化。張社根據這種環境的變化,通過發挖研究,對這一傳統制作工藝進行了重大改進,把原來單一造型的茱萸發展成40多個品種,縫出十二生肖、鳳凰登枝、孔雀開屏、仙鶴祝壽、鴛鴦情長、壽星捧挑、和平之鴿、一心愛心等既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又具有鮮明時代特點的工藝品,一下子把一個小小的飾物,變成真正的藝術品。
張社對于茱萸絳囊的貢獻,還不僅止于此,她還無私地把自己的心得技藝傳授于人,免費培訓近百名愛好者。
在她的帶動下,現在,茱萸絳囊制作工藝已經遍地開花,上蔡的東岸、楊集、蔡溝等鄉鎮,到處都有不少人以此為業。尤其是在崇禮鄉,有數百名婦女從事茱萸絳囊制作,從而使這一小小的佩戴之品真正成為一種較大規模的文化產業。
目前,上蔡的茱萸絳囊,已經實現了傳統文化、傳統工藝與現代市場的對接,產品遠銷東北幾省、上海、廣州、武漢、西安、北京等大都市,并走出國門,遠銷日本、朝鮮、韓國、東南亞及英、美。
這些從上蔡走出去的的茱萸絳囊,不僅讓老外們嘆為觀止,更令***游子們那一顆顆熾熱的心,與中華民族悠久厚重的文化之根,緊緊地聯結在了一起!(原標題:茱萸絳囊——傳統工藝與傳統文化的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