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扶桑落西南,城門落鎖上腰閂。個個金雞上了架,對對鵓鴣落房檐……一言難盡晚間景,說一段夫妻爭燈鬧著玩。”在明末清初就已經興起的三弦書傳入南陽后,曾成為一時之盛事。
歷經了200多年風雨的三弦書,現已成為南陽較為古老的說唱藝術。在2008年,南陽三弦書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前世今生
■曾經光華日漸淡
三弦書又稱鉸子書、腿板書,已有200多年歷史,因用三弦、鉸子(小銅鈸)為主要伴奏樂器而得名。三弦書既能說唱歷史故事,又能演唱民間傳說,歌頌宣傳現代社會黨的方針政策;宜長宜短,現存曲目400多篇,代表作有《賣丫環》、《古城會》、《獅子樓》等。
南陽三弦書唱法也很特別,有“三腔四送”、“文武揚腔”、“嘆腔”等。同時,三弦書里還有武段子,即身段表演和武術動作。
據南陽三弦書國家級傳承人雷恩久介紹,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前后南陽就已出現三弦書,而最流行時是在清光緒年間。當時一個唱三弦書的,能頂三個長工的收入,窮家子弟多學唱,方城、唐河、桐柏、社旗、南陽、南召、新野等地就有三弦書藝人300多人。在光緒年間,南陽舉辦三皇會,11個縣的104名藝人云集一處,賽書競唱,盛況空前。
在20世紀30年代,三弦書形成了三大流派:東路派、中路派、西路派。在長期的演唱中,三個流派吸收了不同地域的山歌、民謠、方言,因此更具地方色彩,受到當地群眾所喜愛。在20世紀40年代,三弦書受到戰爭以及其他曲種的強烈沖擊,南陽行藝的三弦書藝人越來越少。
建國后,南陽三弦書得到了很大發展。20世紀60年代,三弦書藝人創作了一批新曲目,20世紀80年代以來,三弦書多次在省級和國家級曲藝大賽中獲獎。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由于群眾的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多彩包括三弦書在內的很多曲藝逐漸失去了演出市場。
接力傳承
■難舍多年曲藝情
被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三弦書”保護單位的南陽說唱團,現狀似乎有些尷尬。沒有固定的演出場所、收入又極其微薄,全團兩個演出隊,20多名演職人員,加上已退休的共有40余人。“過了年到現在一共才演出了12場。”市說唱團演員,市級三弦書傳承人劉書全說。據他介紹,團里一年基本演出150多場,演出收入加上政府的補助一年收入不到30萬元。除去費用后平均每個人每月也就幾百元錢。
收入那么低,為何還一直堅持?劉書全說,自己打小就喜歡這行,對曲藝有著一種難舍的情結,錢再少也放不下心愛的曲藝事業,這是他的夢想。“別看拿錢少,可是只要參加比賽,我們幾乎場場拿大獎。”劉書全一臉自豪地告訴記者。
“現在雖然時代不同了但三弦書也存在了幾百年既然存在就有它存在的道理。”今年65歲的雷恩久說,他14歲加入了當時的南陽縣曲劇團,隨后又加入了說唱團,一說就是幾十年。在三弦書最盛行的年代,一年下來能演出730多場,幾乎是場場爆滿……回憶起曾經的輝煌,老人仍是滿臉的興奮。
半個多世紀的舞臺生涯,而今仍未歇步。“很多老曲(書)目雖然經典但是和時代脫節還需要繼續創新。”雷恩久告訴記者,作為南陽三弦書國家級傳承人,他心里堅守著的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不僅要肩負起南陽三弦書的傳承,更肩負著它的保護、研究、創新和發展。
“只要有人學,我愿意免費教。”采訪最后,雷恩久說,希望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能把南陽三弦書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代相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