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羅山“耕讀傳家”圣賢遺風盛行
2013/4/25 10:17:5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中新網1月5日電 在河南信陽羅山縣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家有千金,不如字畫一幀”,在羅山縣不少家庭中堂“祖宗昭穆神位”被字畫取代。
羅山縣人們對文化人敬重三分,衍生了很多砸鍋賣鐵送子上學的動人故事。不少沾點文化緣故的家庭執意追求“門對千棵竹,家藏萬卷書”的時尚元素,一邊美化居住環境,一邊積藏各類書籍。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生活水準提高了,更加舍得投入文化建設,90%以上的新居都設有書房,內藏各類書刊少則幾百冊,多則近萬冊。
羅山繪畫藝術興起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當時工人日報社美術編輯王鴻、張步、于人、何偉、葉春旸等資深畫家,在勞動之余以精湛的藝術辦班帶徒、言傳身教,以高尚的品格教書誨人、評鑒作品,先后傳帶了桂行創、何家安、李世銀、沈峰、方強、甘苦等50余名中青年畫家。
除此之外,遺留千年的羅山皮影,興于唐宋,盛于明清,薪火傳承不衰。在羅山,大人小孩都能哼唱皮影戲。
據了解,信陽市羅山縣地處大別山北麓、淮水南岸,古為荊楚,淵藪久遠,既是江淮文化的正源,又是出“俊杰之地”,楚文化、吳越文化、河洛文化在這里交匯融聚,形成了濃厚的文藝底蘊。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中國新聞網 2012-01-05 作者:王秋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