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尉氏縣洧川鎮(zhèn),提起“豆腐劉”很多人都知道他是該鎮(zhèn)花橋劉村的劉軍獻。1月10日下午,筆者慕名來到了劉軍獻的豆腐生產(chǎn)廠。
在這個豆腐生產(chǎn)廠大門上方,一面十分醒目的銀色牌子上面“河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洧川豆腐制作技藝”的文字赫然醒目;生產(chǎn)廠房里熱氣騰騰,磨漿機、自動上料機、供水器、冷庫、真空包裝機等一應(yīng)俱全。
劉軍獻說:“要說這磨豆腐呀,從俺爺那輩說起,有百十年的歷史不成問題,我都快五十歲的人啦,俺孩子這一代都算是第四代了,你看看院子里那用過幾十年的石磨……”筆者順著劉軍獻指點,走過去看著那兩盤“退役”下來磨得光溜溜的紅色石頭磨,可以斷定,這兩盤石磨留有他家?guī)状颂嗟男羷诤秃顾?/p>
“俺小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能有一口飯吃,從小就跟著爺爺、父親他們推石磨磨豆腐,賣完豆腐,家人只能用豆腐渣來充饑。做豆腐是水中求財,所以一開始就離不開水,豆子經(jīng)浸泡24個小時后,才能上磨。村里通了自來水,修了路,改造了電路后,生產(chǎn)和生活條件都變好啦,這才徹底改變了以往那種小打小鬧的磨豆腐法兒。”劉軍獻說。
說話間,只見劉軍獻的妻子劉桂蓮端起漏盆撈豆子,浸泡過的黃澄澄的大豆從直徑一米大的水缸中被一盆一盆撈出,盛到碩大的鋁制容器里。劉軍獻則備好自動上料機,擰開供水器閥門,自動上料機將黃豆從鋁制容器徐徐運至磨漿機,白花花的豆?jié){便傾瀉而出,然后經(jīng)水泵抽入過濾晃單過濾后再被抽入鍋內(nèi)進行熬制。
筆者看到整個生產(chǎn)過程如此合理、順當(dāng),便問起正在一邊忙碌的劉軍獻妻子:“這套設(shè)備是誰給設(shè)計的?”
“為了這套機器,孩子她爹可沒少動腦筋,僅畫圖紙都有上百張,還多次找人請教,你看這大管子連著小管子,麻煩著哩,由于他祖輩都從事磨豆腐,又肯鉆研、動腦筋,人們都稱他是‘豆腐劉’……”劉桂蓮很有情趣地告訴筆者。
“這套設(shè)備差不多花了十五六萬元吧,這全靠黨的好政策和鎮(zhèn)、村干部的幫忙支持,他們既幫助籌資金,還親自給俺做規(guī)劃、畫圖紙,可沒少操心。過去,俺一天只能磨個四五十公斤,騎個車子游鄉(xiāng)賣,現(xiàn)在一天都能磨300來公斤,都是用小汽車往外送,還有外地車來拉的,連那城市里的一些超市、飯店都用上了俺的豆腐啦,哈哈……”說起自家磨豆腐的事情,劉軍獻如數(shù)家珍。 (王水田)【原標(biāo)題:尉氏縣農(nóng)民劉軍獻——水中求財“豆腐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