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話讓25歲的陳占武氣憤,他也進行了毫不客氣的回敬,但靜下心來一想,日本人說的不無道理,社會對傳統文化的漠視,已造成包括陳村大鼓在內的多個民俗的衰微。父輩們漸老的身軀和兄弟們做活時不安分的眼神,讓他害怕,陳家大鼓會在他們這一代人手里成為絕響。
一個孤獨舞者的嘆息
作為陳家三兄弟后輩中的老大,25歲的陳占武對陳家鼓廠的未來有著更多的考慮和擔心。
在陳村采訪,我們聽說到這樣一件事,2002年,日本人第一次來陳村買鼓,面對簡陋鼓廠里生產出來的精致大鼓,面對陳家兄弟精湛的做鼓技藝,日本人贊嘆不已,更讓他們佩服甚至驚奇的是中國人的做鼓方法,“你們咋是用一塊快木板拼呢?”。
日本也是個用鼓大國,做鼓的歷史也頗為久遠,但一向精明的日本人,傳統的做鼓方法有點可笑甚至不可思議,他們不是拼鼓,而是挖鼓。需要做多大的鼓,就鋸多大的木段,而后用工具在鋸好的木段里一點一點地挖,掏空中間,剩下四周。這種方法,不但浪費資源而且費時費力,一點不慎,木段就會被挖斷挖裂,日本人自己都承認,用挖鼓法,成功率比較低。
日本人是給本國的幼兒園買鼓的,他們告訴陳占武,在日本,傳統鼓是幼兒園必備的教學用具,每個幼兒園都開有關于傳統鼓的專門課程。
自豪的日本人說:“我們是發達國家,但卻沒有丟失傳統,而你們是發展中國家,傳統卻在逐漸消失,等到你們發達了,不定這鼓就沒了,到時候,日本可能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用鼓之國了。”
陳占武實在是受不了日本人的囂張,他大聲地反駁“我們一個河南省的用鼓量就比你們日本整個國家都多,你牛啥來?”
雖然如此,但陳占武內心里,還是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見解,傳統的丟失在與日俱增,陳家大鼓的前途呢?他眼前確是一片迷芒。
陳家占地半畝的鼓廠,是十幾年前從本村一戶外出人家租用的宅基地。而以前,他們的祖先都是在自家的小院里,農閑時候鼓搗鼓搗。
這個半畝大小鼓廠實在簡陋,幾個石棉瓦棚,幾臺電動機具,十幾個半成品鼓,一堆堆大大小小的木料,地上滿是木屑和灰塵,乍一看,你認為它是個廢品收購站也不為過。
1997年,央視《走遍中國》欄目曾到陳家鼓廠采訪,當時所見,就是我們眼前上文所述,5年之后,2002年,《走遍中國》再次來到陳村,看到鼓廠依然如上文所述,攝制人員感慨萬分。
是啊,這么多年了,陳家兄弟就沒有想過將鼓廠做大做強?咋沒想過?非陳家兄弟也曾做過嘗試,但沒人指點,沒人幫助,沒人扶持。除了他們,沒人對鼓廠感興趣。而他們 ,幾個初中都沒讀完的農民,就是絞盡腦汁,又能有什么高招呢?客觀和主觀的種種原因,讓他們茫然四顧卻無所適從,最后,只好退卻收步。
還是在給北京送“中華第一鼓”不久,陳占武再次進京送鼓,這次是給中國扶貧協會送的扶貧鼓,用于貧困山區的文化事業。作為對陳家義舉的感激和回報,臨走前,扶貧協會送給陳占武一臺電腦,并請網絡公司免費給陳家鼓廠作了個網站,希望現代科技能幫助鼓廠發展壯大。網站建立之初,還真起了作用,全國各地咨詢看貨的不少,但最后買鼓的卻不多,巨額的運費和托運的艱難讓他們不得不忍痛放手。到了這幾年,隨著網絡公司開始各種各樣的收費和陳家的付不起費用,網站已基本不再起作用。
原材料在節節上漲,比如鼓皮,以前人家殺牛,牛皮全不當回事,隨手一扔也就完了,陳家人過去,也不過象征性地掏倆錢,一大張皮就拿回家了,F在不行了,市場經濟下,人都變精明了,一張牛皮,不給個好價錢是買不回來的。
成本增高了,但陳家鼓的價格,卻是十幾年沒變了,兄弟們解釋,現在買鼓的大都是農村人,村里成立個什么社,鄉親們對錢買器具,掏得都是血汗錢,你好意思要高價嗎?你能要高價嗎?價高了人家不買。
日本幼兒園里都是傳統鼓,中國的幼兒園呢?中國的小學初中甚至高中大學甚至工廠企業呢?你哪能見到傳統鼓的影子,有的盡是洋鼓洋號。
成本越來越高,利潤越來越低,銷路并不寬暢,一年勞累所得,與付出遠遠不成正比。更可怕的是,陳家兄弟在漸漸變老,而做鼓,是壯年男人才能承受的重體力活。父輩們快干不動了,后輩們呢,心思也都沒在這上面,陳家三兄弟四個男性后代,四個都有駕照,其中一個已經外出給人開車,其余三個呢?在等待機會,機會一到,他們會毫不猶豫地跳出鼓廠,到外面更為廣闊的天地里去遨游。
陳占武說,當年他從學;氐焦膹S的時候,是懷著一番壯志的,要把祖傳的制鼓業發展壯大,但現實給了他大大的一悶棍。他的妻子已經不止一次地勸他改行,哪怕是外出打工,只是作為四兄弟中的老大,責任和使命感讓他苦撐到現在。“但要遇到更適合更賺錢的活”,陳占武說,“我同樣也會離開鼓廠的,我得養家糊口啊。”
真要到那時侯,我們所能聽到的,也許只有陳村大鼓,這個孤獨舞者的一聲長長的嘆息!驹瓨祟}:陳村大鼓 :一個孤獨舞者的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