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心菜”是我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里還有一段故事,說的就是殷商王室重臣比干。
比干,殷商末期沬邑(衛輝市北)人,生于殷武乙丙子之七祀(公元前1125年夏歷四月初四日),卒于公元前1063年。他是王室重臣,官至太師,因直諫剖心致死,是中國有史記載的第一位愛國諫臣,被尊為“諫圣”。民俗中尊其為文財神、文曲星——裘皮行業祖師,更是中華林姓的太始祖。
比干為殷商貴族商王太丁之子,帝乙的弟弟,人稱“三代孤忠”。帝乙病危,比干力薦紂王繼位,紂王登基,比干以相位輔佐,從政40多年,勵精圖治,勤政恤民,主張減輕賦稅徭股,鼓勵發展農牧業生產,提倡冶煉鑄造,富國強兵。殷商王朝日益富強,人稱“殷紂江山,鐵桶一般”。隨后,紂王沉迷于酒色之中,重用奸臣,疏于忠相,殷商王朝迅速走上頹敗之路。結果,“微子去之,萁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
據《史記·殷本紀》記載,比干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乃強諫紂。紂怒曰:“吾聞圣人心有七竅。”剖比干,觀其心。比干死后,周武王發動牧野大戰滅商。武王為比干封墓(《尚書·武成》),鑄銅盤銘,并詔回比干夫人和兒子,正式賜其子姓林,比干成為林姓的太始祖。孔子以“仁”稱之,唐太宗追贈其為太師,謚“忠烈”,元順帝加封其為“仁顯忠烈公”。
湯陰縣東16公里處菜園鎮廣平廠、前后高漢、前后皇甫等村的東側,有枉人山。據隋《圖經》載:“紂殺比干于枉人山。”酈道元《水經注》載:“長沙溝水又東經枉人山。”乾隆《湯陰縣志》載:“枉人山在縣東二十五里。”從而留下了許多傳說故事。
傳說,比干臨死前,姜子牙給了他一道符,教他挖心之后,將符貼在胸口,立刻策馬狂奔,離開京城兩千里,只要不回頭,即使無心也可以不死。比干依照吩咐行事,不想中途遇見一名婦人,在他身后沿街叫賣“無心菜”,比干好奇回頭一瞅,立馬墜馬而亡。
比干夫人媯氏甫孕三月,恐禍及,逃出朝歌,于長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堅(林姓始祖)。比干為林氏之太始祖。而如今林姓后人在各個領域內,成績非凡。周武王封比干壟,壟為國神。賜后代林姓;魏孝文帝拓跋宏立廟宇;唐太宗下詔封謚“忠烈公”、“太師”。
民間流傳著一種類似的說法:“當時比干怒視紂王,是自己剖腹將心摘下,扔于地下,大步走出王宮,來到了民間,救助窮人,廣施財寶。他雖然沒了心,但因吃了姜子牙送給他的補心仙丹,并不曾死去。正是因為他沒了心,也就無偏無向,辦事公道,因此深受百姓愛戴、稱贊。當時,在比干手下做買賣的人,都沒有貪心,大伙公平交易,互相之間誰也不會坑騙誰。因此,后人供奉比干為文財神。”
相傳比干有一次外出打獵時,射殺過一只九尾狐,而引起了九尾狐貍精妲己的憎恨。妲己變成美女成了王妃,受到紂王的寵愛后,即挑唆紂王殺害忠良,當比干力諫紂王時,妲己借機向紂王進讒言將比干處死,并剖腹挖心,棄之荒野。比干成神升天后,商朝滅亡,妲己被殺后現出了九尾狐貍精的原形,比干就把這個死有余辜的九尾狐貍精剝了皮,抽了筋,漚在污水里,一泡就是二十天,最后熟成了皮筒。從此,留下了熟皮業這一行。熟皮行一直把比干奉為本行業的祖師爺。他們議事、定規、拜師收徒都要在祖師爺牌位前進行,上寫“比干祖師之神位”。拜師學徒要先拜祖師爺,再拜師傅。逢年過節還要給祖師上香拜供,以求祖師護佑生意興隆,師徒平安!
據傳,廣平廠村的馬刨泉,曾是比干飲馬的地方。傳說比干經常深入民間,了解百姓疾苦,當他的坐騎跑到所住地方的不遠處,馬不前行,口渴難耐,比干喊道: “渴了自己找水喝。”馬立即前蹄騰空,向地下奔去,立即掘出了兩個坑,形成了清泉。馬狂飲一陣后,又急行一陣,便栽倒在地,涼水涌心死去,比干無奈之下埋葬了他的馬。地名“馬刨泉”、“白馬墓”沿用至今。
枉人山的西側二百米處,有個大古洞,是用古代的大磚壘筑的,高1.5米左右,寬2米,深100余米,是專供逃荒要飯的人休息和吃飯的地方。據傳是比干憐惜受苦人專門籌建了此洞。
菜園鎮廣平廠村的東南西北,各個角落都有據說是比干留下的可紀念的東西。【原標題:“沒心菜”與比干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