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北,每逢重大廟會,經常有一支高大顯眼的表演隊伍引來陣陣喝彩。觀眾們時而驚嘆,時而大笑,到表演結束時,還意猶未盡,便大喊:“小宋佛的高蹺再來來!”這支表演隊伍正是小宋佛高蹺,它與小冀的背樁以及趙堤的中州大鼓,并稱為河南新鄉縣的“文藝三寶”。小宋佛高蹺因源于新鄉縣翟坡鎮小宋佛村,且表演者多為小宋佛村村民而得名。
三百年的發展史 源遠流長
在小宋佛村,高蹺表演已經延續了近300年,“孩童能上蹺,翁嫗不服軟”,便是村民熱愛高蹺表演的真實寫照。
關于小宋佛高蹺,有兩個故事不得不提。一個是小宋佛村的起源。南北朝宋時,黃河洪水泛濫,有一單體石刻大佛自上游潺湲而下,到了當地才停下。當地人認為這是上天的恩賜,因此取名送佛,后又改“送”為“宋”,得名小宋佛村。如今,這尊石佛雕刻還完好地保存在該村的西明寺內。另一個故事則讓小宋佛高蹺名聲大揚。乾隆年間,高蹺隊應邀參加輝縣百泉藥材大會演出,正在百泉巡游的乾隆皇帝親賞高蹺演出后,贊道:“這是哪里的高蹺?演得不錯,讓他再來來!”廣大觀眾也隨著掌聲高呼:“再來來!再來來!!”從此,小宋佛高蹺享譽豫北大地。
小宋佛高蹺在明末依托宮廷秧歌演變而來。起初為寸蹺,后來幾經發展,形成現在的高蹺,蹺腿高達1.3米乃至1.5米,重達六七公斤,演員踩在上面高達3米多,舞動起來威風凜凜。小宋佛高蹺表演時,通常前有龍鳳旗四面分成兩隊走在前面,各領十面彩旗走在后面護衛。演員大腿綁上木蹺,在彩旗中間翩翩起舞,隨著鑼鼓節奏,時而二龍出水,時而走八字,穿五花,蹲叉,由慢步到快步跳躍等。真可謂“近看像花朵綻放,遠看是長龍飛舞”。
表演持續改進 好看耐看
小宋佛高蹺表演曲目多為折子戲,《借苗郎》、《王小趕腳》、《藍橋會》,《借苗郎》是其中的經典曲目,多為滑稽戲,通常引得觀眾哄堂大笑。隨著時代發展,近些年,小宋佛高蹺表演者也將一些豫劇、曲劇改編后進行表演。其中豫劇《朝陽溝》改編后更是大獲成功,深受觀眾喜愛。高蹺人物形象根據戲曲也分為生、旦、凈、末、丑,花旦腰扭似擺柳,展姿云中游;老旦手拿芭蕉扇,鬢角一枝花,腦后風呼倫,雙耳垂辣椒;小生手舞折扇,風流瀟灑;丑角滑稽可愛……表演者化妝細膩,扮演逼真,惟妙惟肖,可謂百花爭艷,舞姿百態。而在這些角色中,最受觀眾喜愛的是旦角和丑角,小旦如神仙下凡,空靈飄逸,引得觀眾“嘖嘖”稱奇。因為太過柔美,還鬧出不少男觀眾暗戀男扮女裝演員的笑話;而丑角扮相滑稽好笑,動作夸張刺激,都無不讓人喜歡。
小宋佛高蹺可謂刺激又滑稽,好看又耐看,但對于表演者來說,練習上高蹺絕非易事。在小宋佛村,小孩一般七八歲就在長輩的幫助下開始學習上蹺。剛開始時用五六十厘米的短蹺,并由兩個大人幫扶著慢慢行走。到腳下力量和感覺能夠控制木蹺時,便脫離大人的幫助,自己靠著墻練習。最后自己學會獨立行走,甚至單腿跳躍。在練習的過程中,因為控制不穩摔倒是經常的事,而因為長時間練習,把腳板和小腿肚磨破、磨爛,差不多是練習者共有的經歷。為了讓水平不斷提升,孩子們經常一有空就練習,如果拿起他們練習時用的木蹺仔細測量,通常會發現這些木蹺因為長時間摩擦而短了好幾厘米。
古老的民間藝術 后繼乏人
盡管有小宋佛人這群堅毅的守衛者,但小宋佛高蹺并不是一直延續的。在“文革”時期,它曾一度冷落、沉寂下來。改革開放后,第十代傳承人張善信、張善孟等人對小宋佛高蹺進行改革搶救。為了更好地保留和傳承高蹺這項寶貴的民間藝術,1993年,小宋佛高蹺隊通過新鄉縣文化局改名為小宋佛百花同樂高蹺隊,寓意百花齊放,與民同樂,并制作了新戲服、新高蹺、彩旗和樂器。現在,第十二代傳承人張福利擔任小宋佛百花同樂高蹺隊的隊長。為了把高蹺藝術推廣開來,他帶領高蹺隊先后到鄭州、開封、濮陽等地表演,提升高蹺隊的知名度。2000年,張福利帶領小宋佛百花同樂高蹺隊參加了在鄭州舉辦的河南省首屆春節文化廟會,精彩的表演引來觀眾雷鳴般的掌聲。最終,小宋佛百花同樂高蹺隊獲得廟會表演第一名。如今,在豫北各地的大型廟會上,你總能看到小宋佛百花同樂高蹺隊的身影,所到之處,總是笑聲和叫好聲一片。去年8月,在新鄉市牧野廣場,當小宋佛百花同樂高蹺隊為世界旅游小姐參賽選手們表演時,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漂亮姑娘們竟情不自禁地跟隨高蹺隊跳了起來,完全被中國的民間文化藝術所吸引,這讓高蹺隊員們十分欣慰。
古老的民間藝術再次展現活力,當然讓張福利十分驕傲。但驕傲的背后,48歲的他也有擔憂。高蹺隊畢竟是一個業余團體,且以年輕人為表演骨干。但隨著年輕人相繼外出務工,他們更難得有時間練習,許多復雜的動作有的年輕人已不能勝任,且不說如何發揚光大,就是順利傳承高蹺藝術,也讓張福利憂心忡忡。
我們希望小宋佛高蹺能夠一直傳承下去,讓觀眾在欣賞完他們出色的表演后,暢快地再叫一聲:“小宋佛的高蹺再來來!”(代小龍 丁亮行)【原標題:小宋佛的高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