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百姓生活
2013/8/30 11:48:0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僅一年,竹編藝人月收入增加172元
“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之路還很長
相比往常的周末,3月24日的鄭州市金水路曼哈頓商業廣場更顯熱鬧,廣場前擺放的竹工藝品琳瑯滿目,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眼球。
原來,這個熱鬧的“集市”是由我校SIFE(賽扶)團隊聯合曼哈頓沃爾瑪超市舉辦的一場竹工藝品展銷會。參加展銷的竹產品包括竹籃、竹筐、竹扇、竹架等全部出自焦作市博愛縣竹編藝人之手,價格也從幾元到上千元不等。
這些竹產品來頭可不小,它們就是第六屆中國竹文化兩項金獎得主——清化竹器。參展的35個竹筐、7把竹扇等清化竹器產品在不到一天的時間內就被搶購一空。目睹此景,博愛縣林業局局長焦愛國激動地說:“多虧了學校的這些學生,我們博愛縣的竹產品才走出了小山村,走進了咱鄭州的大市場。”
從“貢品”到“非物質文化遺產”
焦作市博愛縣位于我省西北部,分布著我國面積最大的人工竹林。博愛縣竹子種植歷史長達2000多年,竹器加工業有500多年的歷史。獨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博愛縣獨特的竹文化和竹器制作工藝,明清時期,博愛縣“清化竹器”已經被列為貢品,供宮廷使用。1914年,清化竹器中竹簾子、嵌花漆面六面凳、竹藤心太師椅等十余種產品參加了當時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萬國商品賽會,贏得了世界的贊譽。
今天,“家家門前水,戶戶有竹林”的景象已不復存在。據我校2010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小組的調查結果顯示,由于環境變化急劇,資金投入不足,管護措施不力,荒園竹林的產量一直下降,加之塑料制品等替代產品的沖擊,很多竹農棄竹改行。在博愛縣的60多個村莊中,僅有500多戶人家還保留著清化竹器的制作工藝,竹編藝人的年收入甚至不足3000元。
據我校SIFE團隊隊長苑博介紹,目前博愛縣主要以家庭為單位制作竹產品,產品也多以竹筐、竹籃、竹椅等生活用品為主,一般作為家用或賣給收購商,收購商則將產品銷往附近地區的農村市場。
編一個竹籃花費二三個小時,卻只賣幾元錢,收購商的利潤也不過一兩塊錢,竹制品便陷入了費時費力收益甚微的尷尬境地。“沒事的時候(他們就)編一兩個竹筐竹籃,賣上十幾塊錢。” 苑博這樣描述清化竹器的生存現狀。在談及竹編技藝的傳承時,他說:“竹編藝人大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年輕人中,幾乎沒有人會。”
2009年,在入選河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同時,曾為“貢品”的清化竹器一度衰敗不堪。
大學生幫扶“非遺”探尋市場經濟時代下的春天
從2010年至今的三年,幫扶清化竹器的團隊在變化中不斷傳承,他們中有的已經畢業,有的才剛踏入大學,這批大學生們還在繼續幫扶清化竹器找尋市場經濟時代下的春天。
據了解,從2009年開始,我校共有會計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小組、全國大學生“挑戰杯”項目組、SIFE(賽扶)團隊等至少4個大學生團隊先后為清化竹器的市場化發展出謀劃策。
大學生幫扶清化竹器探尋市場最早開始于2009年,由我校會計學院參與的全國大學生“挑戰杯”項目組發起,該項目組將清化竹器定位為“挑戰杯”創業大賽的創業產品,自此開辟了我校大學生對這一項目長達3年的幫扶。2010年4月,我校SIFE團隊繼承了這項幫扶工作,團隊成員謝雯回憶說:“學校團委老師覺得這個項目很好,又符合我們SIFE的‘幫扶’理念,便鼓勵我們接著做下去。”
自2010年4月至今,我校SIFE團隊先后5次來到焦作市博愛縣考察當地竹器編制產業的生存狀況,前后走訪了竹編工藝較為集中的許良鎮、磨頭鎮等地區,根據產業中存在的竹產品形式單一、銷售模式落后、技藝斷層、原材料流失等普遍存在的問題制定了一系列幫扶措施。
“產品只有承受住市場的考驗才能生存”,深知這一道理的SIFE團隊依據市場的需要制定了一套營銷策略。苑博解釋說:“我們的定位是中間商,通過開拓鄭州市場,把商家和當地手工藝人對接起來,形成固定的商業平臺,這樣市場、銷路都解決了。”
在這一思路指引下,2010年5月,SIFE團隊找到了博愛縣最大的收購商朱攀登,將他的竹編產品帶到鄭州萬博小商品城試賣。這一試賣可不得了,在頭兩個月的試賣期內,朱攀登的竹編產品銷售總量達到987件,利潤增加了2097.2元。嘗到甜頭的朱攀登還強烈要求SIFE團隊幫他拓寬銷路。2010年10月,以銷售竹編工藝品為主的網店——“家有田園風”正式在淘寶網上掛牌經營,而這一“實體銷售加網店宣傳”的經營模式也被更多當地人所接受。
“我們第一次去博愛的時候,當地人不是特別重視。”他回憶道:“后來再去的時候情況就好了很多,農戶、政府、供貨商開始主動配合。”
經過賽扶團隊近兩年的幫扶,當地竹編藝人在銷售模式和利潤上有了很大變化。到目前為止,當地竹編工藝產品增加了9種,竹編藝人月收入也相比2010年增加了172元。
“非遺”市場化任重道遠
展銷會現場,不斷有市民一邊翻看著展出竹器一邊詢問價格,一位姓曹的手工藝品批發商為大批要貨還當即留下了自己的聯系方式。看到這一景象,博愛縣金達扇業公司總經理劉棟梁說:“社會發展了,人們又喜歡這些傳統文化的東西了。”
“發展要靠‘公司加農戶’。” 這句話博愛縣林業局局長焦保國說了很多次,“農戶搞制造,公司做市場,這樣東西才能暢銷。”展銷會上,他與沃爾瑪超市的負責人郭君亭商量著要籌辦更大規模的展銷會。“這次你們帶的東西還不夠多,不夠全,下次再多帶一些來,辦一個更大規模的展銷會,讓咱們鄭州市民都知道清化竹器這樣的好東西。”郭君亭說。
“我們很歡迎傳統文化展品到沃爾瑪來做展銷。”郭君亭為展銷會致辭時說:“我們還會繼續支持這樣的展銷會,提供免費的場地、電源等。”
作為竹器行業的企業家,劉棟梁很贊同“公司加農戶”的發展思路,“我和焦局長一直在商量這個事。”他還對賽扶團隊負責人說:“年輕人的想法就是多,什么營銷啊,戰略啊,那真是不一樣。”
劉棟梁是為數不多的清化竹器手工品傳承人。“前兩年有一個廣州老板花了2萬元買了一個我做的竹扇,而市場上一樣大的竹扇只賣10塊錢”。他說:“東西用料好,工藝好,往更為精致的竹藝品發展會有更好的前景。”
這是一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年代,大學生、市民、政府、企業等多方攜手,才能讓古老的清化竹器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今天走向新生,前方依舊任重道遠。【原標題: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百姓生活】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黨委宣傳統戰部 2012-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