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資料照片) 舞虎表演
2010年是農歷庚寅年,也就是我們習慣說的虎年。幾千年來,虎的形象在我國的歷史發展中占顯著的地位,常與龍并稱。在《周易·乾卦文》中就有“云從龍,風從虎”的說法。因為龍飛于天,虎行于地,所以虎與龍結合在一起就成為雄偉強盛的象征和美化權威的典型形象,是人崇拜并畏懼的對象,有時也充當逐妖、祛邪、鎮宅的角色,構成了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民族風俗文化的特征。
我國虎文化的內容非常豐富,在文字、文學、雕塑、繪畫、戲曲、民俗、民間傳說等傳統文化的各個領域中,虎的形象無處不在;⑹巧种,因此中國人巧妙地以它前額上的花紋作為一個漢字,意思是統治者,成為古老中華民族的圖騰之一。素有“河朔名邦”之稱的古老的山陽大地,傳承并發揚了我國的虎文化,形成了獨具地域特色的民俗虎文化。
每逢春節、元宵節或其他重要的喜慶日子,各村鎮都要組織文藝演出,內容豐富多樣,有旱船、高蹺、秧歌、舞龍、獅子、老虎等,稱為“社火”,而焦作民間則習慣稱為“故事”或“耍故事”,其中的“老虎”,就是“虎舞”,俗稱“耍老虎”。老虎多用彩布制成皮,虎尾用鋼鞭制成,頭也用竹、鐵絲做骨架,紙糊彩繪而成。老虎的表演主要以兩人合作為主,一人舉虎頭,一人撐虎尾,伴隨著鑼鼓的響起,一只(兩只)威風凜凜的“老虎”來到場地中央,表演各種動作,有撲、跌、甩等,或凌空撲咬,或就地翻騰,或嬉戲打鬧,神氣活現,觀眾掌聲不斷。打虎獵手使出渾身解數與之搏斗,螺號、火銃齊鳴,熱鬧好看。耍老虎又分為平地虎、丘陵虎、高山虎三種。平地虎顧名思義是在地上表演各種動作。丘陵虎就有些難度了,是在場內放兩張桌子,桌子上放兩把柳圈椅,用繩縛緊,老虎以桌椅分為丘陵,表演各種動作。高山虎的難度就更大了,在兩張桌子上壘放24條長凳(長凳數量并不固定,各地不同),凳子上再放一把椅子,老虎以桌凳為高山,在打虎者的引逗下,螺旋攀登上山,表演各種高難度的驚險動作,讓人驚心又驚喜,是耍老虎的高潮。
民間有一個“耍老虎嚇跑老牛”的傳說。說的是一年某村耍老虎,一位村民牽著一頭牛來看熱鬧,當?吹酵L凜凜的“老虎”時,竟嚇得翹起尾巴、掙脫韁繩,一陣風般逃得不見了蹤影,逗得現場村民一陣歡笑。還有一個舞虎的傳說。某舞虎人舞完虎回家,路過一處雜草叢生的山坡時,與一只真老虎相遇。舞虎人急中生智,趕快抓起虎頭戴在頭上,一套高難度的舞虎動作表演后,真老虎竟嚇得掉頭就跑。
改革開放之前,虎舞在我市的鄉鎮、村莊比較普遍,而最有名的要數中站區小尚村的虎舞及溫縣西周村的虎舞,均已入選焦作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另外,博愛縣下期城村的虎舞也很有名,有諺語為證:“一街耍老虎,二街耍龍燈,三街背花燈,四街高抬火轎唱小曲,五街鼓樂隊,六街七街唱懷梆。”而溫縣陳家溝的舞虎也有淵源,是為了紀念陳家溝太極拳名師陳敬伯而產生的。相傳陳敬伯早年曾打死一只害人的老虎,為民除了一害。家鄉的人為陳敬伯的打虎壯舉感到自豪,便耍起虎舞表示慶賀。
改革開放后,隨著各種文藝形式的豐富與多元化,虎文化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在一些鄉村幾近消失,因此,加強舞虎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成當務之急。焦作的虎文化與古代的名人也有不可分割的淵源。
傳說孫思邈曾在山陽大地行醫多年,一天,路遇一只斑斕猛虎擋住去路,原來有一根長長的骨頭卡在了虎的喉嚨里。孫思邈順手摸出身邊一只行醫時用的銅鈴套在胳膊上,把手伸進了虎口,把骨刺拔了下來。后來老虎為了報恩就常陪伴孫思邈,還讓孫思邈騎在它的身上。但是,這樣也帶來了麻煩。請孫思邈治病的人,一見他身邊的那只老虎,都不敢找他治病了。孫思邈就想出了一個辦法,先叫病人把吃剩的藥渣倒在門口的路上,然后吩咐老虎:“你往后不要跟我進病人家,你注意哪家門口有藥渣,就表明我在哪家看病,你遠遠地等著我就行了。”從此,人們就將藥渣倒在門口的路上了。這就是山陽大地一種奇特的民俗——“門口倒藥渣”的來歷。過去中藥鋪柜房門上常書“虎林”二字,也是因此而來。茱萸峰上有一山洞,原是虎巢,老虎把洞讓給孫思邈,讓他居住研藥,人們稱為“藥王洞”。所以在一些藥王廟里,人們也給老虎塑了一尊像,受人敬仰。
在民間還有一種與虎有關的習俗。小孩滿月時,大人要給娃娃送虎頭鞋、虎頭帽、虎頭枕、布老虎等帶虎的物品,就是想借威風凜凜的老虎圖案來避祛一切邪祟,給孩子增加“虎氣”,以討吉利,從而保佑孩子健康成長。還有一首民諺,生動地表達了人們對虎的崇拜:“摸摸虎頭,吃穿不愁;摸摸虎嘴,驅邪避鬼;摸摸虎身,步步高升;摸摸虎背,榮華富貴;摸摸虎尾,十全十美。”【原標題:虎年談焦作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