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河糧液歷史傳說
2013/9/9 15:38:4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老子與宋河酒
傳說鹿邑南部有一座山名為隱陽山,此山連綿千里,峰高萬仞,鹿邑縣城坐落于隱陽山陰,百姓深受其 宋河糧液害,不僅交通閉塞,與世隔阻,而且終年不見天日,莊稼不生,牛羊不長,饑民盈道,民不聊生。老子生在鹿邑,學于真源,自小即有除去此山的意愿。一日,與幾位朋友推杯換盞,談古論今,不覺夜半,由于多貪幾杯,返家途中,昏昏然不知所以。只覺頭重腳輕,傾身跌于一巨石間。朦朧中,忽聽有人呼喊:“老君趕山羅!”。老子睜眼一看,鹿邑鄉親扶老攜幼,向北狂奔,眨眼之間人跡皆無,老子眼睛一亮,“是否上蒼譴我搬山?”。
想到此,頓覺精神倍增,神力無限。他舞動長鞭,奮力一揮,只聽山崩地裂,火光萬丈,隱陽山傾刻間斷為三截,再揮兩鞭,只聽山呼海嘯,一截飛向西北,一截直取東南,落于西北處成了太行、王屋,東南處成了南岳衡山!由于用力過猛,鋼鞭斷作兩截,一截落入東海,成了定海神針,一截戳于腳下,目前尚在老君臺前。
據說是因為老子多喝了“棗集酒”才得道成仙,并著成道德真經五千言!話說老子將隱陽山趕走之后,便離開了苦縣,一邊游歷名山大川,一邊傳播道教文化,一晃就是數年。一日,一覺醒來,總覺心神不寧,坐立不安,突發思鄉之情。于是便駕青牛,驅白鷺,踏著紫氣,一路由西岳華山歸來,哪知剛進鹿邑邊界,便被眼前景象驚呆。
原來,鹿邑連年久旱不雨,土地干裂,莊稼枯死,尤其棗集一帶,本來就是十年九荒,何況遇此大災?百姓深信老君神靈,正磕頭跪拜,乞求老君保佑,上蒼開眼,遍灑雨露,普降甘霖。見此情景,李耳心急如焚,急命青牛下界幫忙。青牛十分理解主人心意,用牛角在黃、淮之間犁出一道溝來。然而,當時黃河已經斷流,唯獨李耳當年出生時踏禹步步出的沐浴成仙的“九龍井”,尚有一縷甘泉,便用酒壺盛來倒入溝中。
傾刻間,一條清澈如泉涌,醇美似甘霖的河水呈現在棗集百姓面前。棗集人飲用此水,青春煥發,容顏不 宋河糧液
老;用此水澆地,百業興旺,五谷豐登;用此水釀酒,醇似甘露,味比瓊漿!原來老君在盛水時,匆忙之中忘記了酒壺中還有幾杯酒沒有喝完,一股腦倒入水中,此水自然醇香無比。此河從此被稱為“宋河”,意為老子所贈也。老君臺上大殿中有幅對聯叫“一片綠波飛白鷺,半空紫氣下青牛”,記載的就是這個故事,這“下青牛”,就是為此事而來。
后來諺語云:“天賜名手,地賜名泉,棗集美酒,名不虛傳”。后來,“棗集酒”被鹿邑人改稱為“宋河酒”。由唐至宋,宋河歷經數次人工開挖,已成為由京都開封通向淮河的重要黃金水道。平日里千帆競技,商賈如流,“宋河酒”也由此河裝船入京,每日數船依然供不應求。
京城著名畫家張擇端特意將運酒情形繪入“清明上河圖”,有心人可以細觀此圖,那一船船,一擔擔的“宋河酒”還沒進入汴京,便被人搶購一空。由于“送”與“宋”諧音, 宋太祖趙匡胤下令將“送河”改為“宋河”,流傳至今。因此,沒有老子,就沒有宋河酒。
名人與宋河酒
鹿邑這方水土受了龍氣,棗集這汪水得了仙氣,在唐朝,棗集已成為名揚海外的名酒生產基地。家家糟粕飄香,戶戶酒旗高挑,八方商賈云集,四海賓朋齊至。到建國前,棗集一帶雖飽經戰亂之苦,仍有大小作坊二十八家,戶戶富甲一方。 1968年,鹿邑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宋河酒”這一傳統技術的開發和利用,在原來私人作坊的基礎上,著手組建了國營鹿邑酒廠。數十年來,在黨和人民的關懷下,該企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取得突飛猛進 宋河糧液
的發展,似乎是一夜之間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小廠,成為釀造行業的骨干,名酒企業的新星,河南人民心目中的品牌,鹿邑人民的驕傲。隨之,各界名人紛至沓來,揮筆作畫,潑灑墨寶,無論是“唐井亭”還是“翰墨廊”,無論是“青牛泉”還是“蓮花涌”,處處是流光溢彩,無處不書香逸人。
全國眾多專家、學者、書法家、詩人等知名人士紛紛參觀指導,行詩作畫。
著名作家李準以:“香的莊重,甜得大方,綿的親切,凈得脫俗”十六個字準確、科學地概括了宋河糧液酒的四大特色;原國防部長張愛萍上將為宋河題聯:“老子家鄉釀美酒,宋河糧液譽神州”;著名書法家、原國家書協主席啟功題:“宋河水釀千盅酒,鹿邑人增百鎰金”;著名書法家李鐸題:“宋河糧液酒香濃,綿甜甘冽味無窮”;著名書法家費新我題:“老聃犁下宋河冽,大匠甕中糧液香”;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題詩曰:“老聃鹿邑家鄉水,孔子師徒不敢強,天賜名泉封祭酒,至今醉柏未成行”;著名作家魏巍題:“李耳故地,中州佳釀”。
另外,原中顧委常委肖克、全國人大常委馬萬祺、原中國書協主席舒同,現任中國書協主席沈鵬、中國書協副主席王學仲、劉藝、劉炳森、佟偉,以及海內外名人志士均來廠參觀并題書留念,他們作為新時代宋河酒文化的奠基人,正在為宋河酒文化的發揚光大,為著宋河的宏偉事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原標題:宋河糧液歷史傳說】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佳酒招商網 2012-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