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坑院門窗浮雕
地坑院早在四千多年以前就已經存在了,現在三門峽陜縣境內保存得較好,至今仍有100多個地下村落、近萬座地坑院,依然保持著“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的奇妙地下村莊景象,其中較早的院子有200多年的歷史,住著六代人。
而今,掌握地坑院營造技藝的人年齡已普遍偏大。由于很少再新建地坑院,地坑院的營造技藝失去用武之地,后代也很難了解和參與,地坑院的營造技藝面臨失傳的危險。這不僅會危及已傳承數千年的古老技藝,失去我國這一原創性的技術和文化,也會影響到地坑院物質實體的后續保護。
正是因為如此,人馬寨人把建造地坑院的事情看得異常重要。不管用到誰家的工具,需要誰出工,大家都不計報酬積極參與。村里的老人小孩有空就來看看地坑院干得怎么樣了,老人不時地為匠人出謀劃策。
千百年來,人馬寨人滿懷著對黃土高原深深的依戀之情,祖祖輩輩對地坑院的感情割舍不盡。一座座院落,在一個村莊柴米油鹽的尋常生活里,傳達著復雜的歷史和文化信息。尤其是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地坑院留下的是中華民族從遠古到現代不間斷的物質記憶。
人馬寨人不愿意就這么讓傳承了幾代人的宅院就此消失,但又不得不面對古村落保護與改善當地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之間的矛盾。
有專家認為,中國農村文化是幾千年來人與自然磨合并達到和諧的成果,因此保護好農村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環境很重要。除了要保護物質文化遺產外,還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遺產是全面的,一個村莊就是一個小社會,我們要保護文化就要讓它“活”在這個環境中。
由于很少建造地坑院,如今村里的木匠也漸漸忘記了窯洞門窗的做法,這次他們拿出了以前舊的木窗作為參照。時間一天天推移,工序一道道進行,地坑院很快就有模有樣了。
西張村鎮人馬寨村里有群眾的民俗表演,村里人收藏有剪紙、面塑、紡織品、手工針織品和澄泥硯。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小小的一個村落,竟然有著剪紙、澄泥硯、地坑院三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場的人對此連連稱奇,對人馬寨人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作出的努力大加贊賞。(劉云)【原標題:[河南] 三門峽陜縣人馬寨村傳承地坑院營造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