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蔡楊集“白云翁”毛筆
2013/9/13 15:03:3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孔子為恢復《周禮》,帶領他的弟子由陳蔡而厄于臺,居然引發了楊集這個“毛筆之鄉”的一段千古佳話。楊集,自古以來就有制筆的傳統,“無麻不成筆”這個孔老夫子留下的“經典”流傳到宋才被一位來自浙江的白姓筆工改寫。由此,楊集“麻筆之鄉”漸漸成了“毛筆之鄉”。
“潑墨”濃郁的歷史文化
毛筆始于秦代,歷經2000多個春秋。當年李斯妙筆生輝則言秦篆神定乾坤、統一天下文字,乃得功于白云筆也。宋朝名將岳飛,用白云筆揮毫寫下千古絕唱《滿江紅》,“還我河山”之壯語留芳萬代,令萬眾敬仰。
民國時期,在豫南乃至蘇皖、湖廣,文人視書案上的“小大由之”相來如珍,“白云翁”這個名字在黌學蒙館幾乎成了毛筆的金字招牌。白家毛筆自明朝到白山林先生,迄今已傳18代。
建國以來,以白山林先生為代表的白家毛筆第十七代傳人將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相結合,促使筆鋒與牛角、塑料、有機透明玻璃進行了新的組合,具有實用性和觀賞性。中國書畫院、河南省書畫界及北京、西安、太原的書畫大家欣然題寫贊筆墨寶:“縱覽云飛”、“青山白云”等。
“揮毫”不變的今日傳奇
作為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被國內書法家所敬重的毛筆制作藝人白山林對毛筆情有獨鐘。每天,已77歲的白山林和工人們一道梳毛、擇筆、刻字。這些看似簡單但要求很嚴的工序,他已經干了整整60年。
白山林說,他10歲開始跟隨父親用傳統方法做毛筆。改革開放后,萬業興旺,白云筆再度生輝。他在原制作工藝的基礎上,存精去偽,精益求精,經過100多道工序,求得尖齊、脖凈,達到光、滑、圓、直,用之柔而不軟、剛而含蓄,既挺拔,又潤秀。白山林說:“1991年6月,時任河南省委書記的楊析綜到我家視察后揮毫寫下‘妙筆生花’四個字。通過東西合作會,我的白云毛筆揚名全國,著名書法家陳天然慕名來我家選白云筆,揮毫寫下‘柔勝剛’三個字。許多海外華人也來訂購白云毛筆。”上蔡縣楊集鎮“白云翁”毛筆現已成為書畫家和海外僑胞的案頭之寶。2007年被河南省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小組評為“百年老字號”。【原標題:上蔡楊集“白云翁”毛筆】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駐馬店新聞網 2013-01-15 作者:孫小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