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千年古車
2013/9/13 15:36:0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早春二月,春寒料峭。
在平輿縣城北郊區一處陳舊的院子里,一位古稀老人用刨子在一根木方上反復地刨著,飛卷的刨花落了一地,他稀疏發白的頭上沾滿了木屑。不遠處,老人的兩位徒弟正在用鋼鋸下料,一根根長的、短的木方整齊地放在一起。他們衣衫單薄卻毫無寒意,額頭上隱約可以看見細小的汗珠。
這一師二徒接受了一項艱巨的任務:造一輛1000年前的太平車,再現太平車的民間制作工藝。
老人名叫孟慶歲,今年73歲,家住玉皇廟鄉范寨村,他兄妹5人都以做農具和太平車為生。孟慶歲從15歲開始跟著父親和哥哥學做太平車。太平車手工技藝傳到他已經是第四代了。
孟慶歲說,現在只有他和他的哥哥孟慶國熟悉太平車的制作,哥哥已經84歲,眼睛已經看不清東西了,身體也不好,對太平車的制作只能靠記憶口述出來。
孟慶歲親自做過的太平車有多少輛已經記不清了,在“文革”前后就基本停了,因為那時候馬車、架子車已經很普遍了,使用太平車的人越來越少。
做木工活的人大概都不按圖索驥,要做的木器全在腦子里,孟慶歲也不例外。太平車有多大?啥模樣?需要多少根木器件和鑄鐵件?孟慶歲說不出具體的尺寸,代代相傳的技藝,太平車的形狀印在他腦子里幾十年了。
制作一輛太平車有上百道工序,要3個木匠、4個鐵匠共同干兩個月才能完工。
據《路史后紀》記載:奚仲發明車輛,禹王舉奚仲為“車正”,主管天下造車之事。奚仲利用平輿森林資源豐富的特點,繼承祖上制車的嫻熟工藝,研制出一種有頂蓋,供貴族“所居”享用的車輛——“輿”,后世崇奚仲為造車的鼻祖。《周禮考工記》云:“輿人為車”、“從輿為正。”奚仲在平輿發明的車輛,經過2000多年改進,到宋代時進化為有固定模式的太平車,一直沿用到近代。
據平輿縣文史館的同志介紹,太平車主要使用在我國平原地區,其研制和使用有1000多年的歷史。太平車有車棚、車廂、軫木、內外把、車轱轆、車軸等主要鐵鑄件和構件組成,堅固耐用,一般載重2噸左右。太平車的行走方式與其他木車不同,即由人駕轅,牲畜拉車,韁繩一端綁在騾頸的軛套上,另一端綁在車軸上,這種人駕轅、騾拉車的系駕方法。太平車速雖慢,可正適于只求負載多,不求行車快的要求,因其行進平穩而得名。
平輿土地平整,自宋朝以來一直是我國各種傳統車輛的制作地,太平車、木牛、轅車、轎車等傳統車輛制作的專門作坊、工場比比皆是,星羅棋布。相傳平輿舊有制作車輛的工場作坊有百余個,為中原地區車輛的制作與銷售中心。每年制作太平車千余輛、其他各種車輛數千輛,通過中原廟會等商貿方式,流通到全國各地,促進了農業生產和交通事業的發展。
2007年,由平輿縣申報的“太平車制作的手工工藝”順利通過了省文化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專家組的評審和認定,成為我省第14項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8年初,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正式命名平輿縣為“中國車輿文化之鄉”,并掛牌成立“中國車輿文化研究中心”。
直至上世紀70年代末,平輿縣各生產隊還在不斷使用太平車。農村推行生產責任制后不久,不但農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而且運輸工具也迅速更換,大批的農用拖拉機、大小機動三輪車乃至各種型號的汽車,紛紛開進農家。太平車逐漸為現代化交通工具所取代,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制造這些車輛的木匠作坊和鐵匠店鋪已不復存在,成為歷史的陳跡。
太平車獨特的制作技巧在于獨特的選材與備料。木材的挑選要在冬季采購無蟲蛀、枝干筆直的國槐、桑樹、榆樹、椿樹為原料,長度則要在2米以上。之后,將木料投入清凈冰寒的溝塘中,在水中浸泡9個月至一年時間水殺,水殺可使木料質地堅硬、御裂紋、防蟲蛀并能提高材料的穩定性,延長車輛的使用期。備料是將水殺的木料從水中撈出,除去殘皮、晾五至六個月,到八成干為宜。使用前為了徹底清除木料中的水分,用平輿傳統的火炕熏烤法,將木料煙熏火烤8至10天,待木料中的水分熏烤干為宜。
另一個技巧在于榫頭施蠟法(火炙施蠟工藝)。太平車在合車時,針對卯眼小、榫頭大的矛盾,先將榫頭削去棱角,用麻稈火烤5~10分鐘,待榫頭烘烤至適度,施涂黃蠟再烘烤,如此6遍,使榫頭質地軟化、張弛有度,再把榫頭對準卯眼,用油錘將榫頭緩緩打入卯眼,經過常溫冷卻后便形成了榫卯結構內抑外張,達到止脫目的。太平車制作中的火炙施蠟工藝,是中國古代造車的獨特工藝,它解開了中國古代車輛堅固耐用的秘密,表現了中華民族的無窮智慧。
“目前,平輿能夠打造太平車的能工巧匠一般都在70歲以上,這一民間手工技藝若不及時發掘,將會在我們這一代消失。”該縣文史館的同志憂心忡忡。
2006年以來,平輿縣本著“搶救第一,保護為主”的方針,對太平車制作技藝進行搶救、保護和開發利用。該縣組成“老、中、青”三結合的太平車制作隊伍,繼承太平車等傳統車輛制作技藝,培養優秀傳承人。對太平車制作工藝等為主要內容的車輿文化進行進一步挖掘、整理、包裝,擴大對外宣傳,運用文字、錄音、錄像等方式,對太平車制作的手工技藝進行有效搶救和保護。
千年歲月匆匆而過,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太平車的時代早已過去。然而,這一瀕臨滅絕的千年古車的制作技藝正在傳承下來。(張付軍 劉 華 付建強)【原標題:再造千年古車】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駐馬店新聞網 2012-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