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給我的支持再大點,我敢和廣東的菜刀老大叫板!”說這話的是新鄉市店小二刀具制造有限責任公司的總經理張玉強。
張玉強今年33歲,從小在叮叮當當打造菜刀的聲音中長大。為了不讓小店鎮傳統的制刀行業消失,他成了“店小二”菜刀的掌門人。他做人非常低調,小店菜刀雖然蜚聲中外,但他依然覺得在同行業里面做得還不夠好,他經常謙虛地說“拿不出好東西”。事業上他豪情萬丈,在全國五金行業協會上,面對全國一家著名的刀具制造業老總,他說:“在制造工藝上你們不比小店菜刀強到哪里,你們的強大主要表現在資金雄厚上而已。”
張玉強的父親是菜刀廠負責人,他從小在小店鎮菜刀廠長大。在張玉強的童年記憶里,小店菜刀是全鎮人的驕傲,也是小店鎮最古老的名片。那時候在新鄉地區,可能有人不知道小店鎮,但很少有人不知道小店菜刀。
最讓張玉強感到驕傲的是,小店菜刀有厚重的文化背景。小店菜刀始于唐朝,明清時期發展到了鼎盛。當時僅小店鎮就有制作刀具的手工作坊30多家,一時間成為遠近有名的手工刀具集散地。具有同樣工藝的作坊還分布于河北、山東、山西、陜西、北京和天津等地。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手工作坊逐步消失,目前全國僅剩下小店鎮店小二刀具制造有限責任公司一家,傳承著這項古老工藝。
張玉強說,小店菜刀自古享譽中原,獨特的制造工藝讓它的靈魂一直延續至今。從唐宋開始,鍛打、鍛造、淬火、開口、試口等工藝,就成為小店菜刀的制造必須流程。唐宋時期,著名的愛國將領岳飛抗金駐扎牧野時,士兵的兵器便出自小店。
小店菜刀的傳承方式以解放前后為界,解放前以作坊傳承為主,代代相傳;建國后,小店菜刀走的是國營、集體化道路。1953年,小店鎮成立小店鐵業生產小組,主要生產菜刀;1954年轉為小店鐵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更名為小店公社機械廠;1972年易名為小店機械廠;上世紀80年代易名延津縣菜刀廠。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小店菜刀就停留在10個品種上,不再發展了。那時候菜刀的銷售對象幾乎全部是家庭。菜刀不是易損品,有的家庭一把菜刀能用幾十年。菜刀不好賣,于是菜刀廠就開始生產農機具產品,一時間農用產品的風頭蓋過了菜刀,這一現狀一直延續了十幾年。
和小店菜刀有著深厚感情的張玉強,看著小店菜刀每況愈下的情景,心中萬分著急。“如果當初不進行改革,小店菜刀就沒有出路,甚至會消亡。”2003年以前,菜刀廠有職工六七十名,年產量極低,不僅不掙錢,每年還要貼進去三四十萬元錢。這時,張玉強提出農機具生產和菜刀生產要分開。“農具和刀具本身就是兩個行業”。2004年,新鄉市店小二刀具制造有限責任公司掛牌成立,旗下有“店小二”、“小店”、“唐青”3個著名品牌。
張玉強的辦公室更像一個產品介紹室,除了辦公桌和沙發外,擺放著各種刀具。他拿起一把黑色的廚刀比劃著說,小店菜刀以免磨著名,菜刀越用越薄,越薄越亮,越亮越鋒利,而且以切肉過底、切蔥不散、切姜不毛和前切后剁中間片,刀背砸(肉)泥,刀把搗蒜聞名天下。
經過8年努力,新鄉市店小二刀具制造有限責任公司產品達到200多個品種,制作水平和工藝已經達到行業領先水平。目前,小店菜刀除了向現代化刀具制造業發展的同時,仍保留著民間傳統生產工藝和制刀技術,而且成為豫北最大的刀具制造基地。現在張玉強最擔心的是,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劇,傳統的生產工藝已經跟不上行業的發展變化,機械化的流水線生產方式使傳統的生產方式無法適應市場的激烈競爭。傳統的生產工藝逐漸失傳,部分工藝后繼無人,公司內掌握傳統流程和工藝的老工匠僅剩兩人,工藝流程瀕臨失傳。另外,由于資金不足,刀具的品種樣式較少,開發新款品種更無從談起。
張玉強的企業是全國五金行業協會會員單位,每次和全國各地的其他刀具企業老總聚會時,他都會感覺英雄氣短。一次在參觀廣東一家全國著名的刀具企業新產品時,他說:“小店的刀具,在制造工藝上和你們不分上下,只不過我們的資金沒有你們雄厚罷了!”張玉強認為,南方刀具企業之所以能在全國聞名,主要是粵菜向北發展的結果;洸说膹N師和豫菜的廚師不一樣,他們用的都是桑刀和片刀,這些很薄很輕,而北方的廚刀他們很少使用。這些廚師走到哪里就將這些刀帶到哪里,所以北方的廚刀銷售沒有南方好。另外,南方企業善于在歷史文化上做文章,他們用歷史文化去打造品牌。“就是沒有文化背景,他們也會去制造歷史背景。”張玉強說。
小店菜刀歷史悠久,有著全國其他刀具企業無法比擬的厚重歷史,也是小店菜刀繼續揚名天下的唯一辦法。下一步,張玉強也準備將小店菜刀刻上歷史的印記。目前,已經是新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小店菜刀,已經開始申報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驹瓨祟}:“店小二”菜刀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