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地,歷史厚重,文化燦爛。古老的民間舞蹈藝術璨若星辰,在眾多精彩紛呈的民間舞蹈表演藝術中,沈丘回族文獅舞可算得上是歷史悠久,獨具特色,為中原地區罕見的少數民族民間舞蹈,在全國傳統民族民間舞蹈中也獨樹一幟
沈丘回族文獅舞又名“文獅子”,它有獅子舞、麒麟舞、獨角虎舞組成。流傳于周口市沈丘縣槐店回族鎮—帶,屬豫東平原少數民族特有的民間舞蹈,具有原生態的質樸美,現全國僅存沈丘一處,在每年的春節、元宵節演出,有稀有性、年節習俗依存性、多源性、共存性、傳奇性、摹擬性、導樂性等特征。
據史書記載,沈丘縣歷史上居“梁宋吳楚之沖,齊魯汴洛之道”,東晉十六國、南北朝、后唐、后晉、宋、金、元等不同時期,先后有匈奴、羯、鮮卑、女真、蒙古等民族在中原建朝立國,世居這里的回族先民就是元代從中亞強征入中原的波斯、欽察和康里人,在這里形成多族群融聚之地,并構成了多元民族民間文化生長和傳承的特殊地理環境。
“文獅子”舞最早發源于漢唐時期的西域“五方獅子舞”和“胡人假獅子”。公元1231年,蒙古太宗皇帝窩闊臺,為攻打金國都城汴京,強征中亞康里·波斯等國人為兵參戰。公元1234年蒙古軍平定中原后,一名叫海鼻耳的波斯人,跟隨蒙軍將領察罕·乃蠻臺征戰至項城(今沈丘槐店),后被強行留居此地進行傳教布道。海鼻耳在傳教布道中,根據潁河兩岸人民,在春節、元宵節舞龍鬧燈的風俗,引進西域(即海鼻耳的故鄉)的獅子舞,進行有機的結合、融匯,編創出一套即反映中原人民的風俗,又能展示西域圖騰的文獅子舞。海鼻耳編創傳播“文獅子”舞的寓意,是表達中原各族人民對長年戰亂的厭倦以及對和平生活的渴望。“文獅子”的最大特點是表演主體為雌獅子,區別于“武獅子”中雄獅的囂張和威猛。舞蹈動作以原生態為主,特別是“母獅生小獅”的表演,從“聞籠繡”到“吻啃”而后“吞籠繡”受孕等,形象體現了雌獅子的溫雅柔和,在延承西域“胡獅”舞伎的同時又接納了中國古圖騰文化。
據介紹,“文獅子”舞在表演中分游街和場地兩種形式,獅、虎、麒道具各一套,小獅道具一至二套,圓籠繡一個,道具全部有本地老藝人自己制作。樂器為打擊類和吹奏類,打擊類樂器有重音大鼓、大鑼、堂鑼、鐃鈸、中鈸、镲等,吹奏樂器為“別里子”(波斯螺號)。表演順序分為獨角虎、麒麟、獅子。在鼓鑼镲的節奏中舞蹈,以鼓點振節導樂,在“別里子”奏出的麒鳴、獅吼、虎嘯之音中轉換情節。
一聲長鳴,獨角虎威風中出場,速度猛快,并四處巡回張望,視察山情,維護一方平安。獨角虎中的圓籠繡是作為獨角虎評判是非的一個象物,獨角虎即獨角羊,亦稱獨角獸,古稱“解豸”,是傳說中的神獸,獨角代表法律,能斷案。獨角虎先圍圓籠繡觀察,邁、踩、聞,然后用獨角觸之,銜起來,最后判定此象物有罪。獨角虎主要表現其威猛、智慧、無私、公正。喻義社會公平公正,消除歧視,是弱勢族群渴望民族平等的一種心聲。
相反,麒麟的出場動作卻溫文而雅,一副尊者的做派,麒麟主要舞的是它頭上的冠子和兩個麟角,冠子代表高貴,麟角翎翅代表權位。忽然,圓籠繡出現在它的眼前,圓籠繡在麒麟舞中扮演的是一個外來者的象物,麒麟感到害怕,想除掉又覺莽撞,怕有失斯文,便一點一點近距離接觸,原來這個新鄰居是個逃難的弱者,不再忍心傷害它,并同情憐憫和它親密起來,與它親吻擁抱,銜起來的,接納了它,是民族團結的象征。麒麟在西域被稱做水中神獸,在中國被稱做祥獸,屬四靈之一,麒麟送子給人間帶來香火興旺,福祿禎祥。“文獅子”引義文雅、親情、和善,這里又指獅為雌性。它區別于“武獅子”的夸張熱鬧場面,初時,海鼻耳的“文獅子”舞如唐詩所述,“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作齒。”或踴或躍,乍動乍息,躋腳彈指,搖頭弄目。“獅子搖頭光毛彩豎,胡騰醉舞筋骨柔”。圓籠繡在獅子舞中象征所指動物的卵蛋,獅子圍籠繡而舞,聞嗅、吻啃,然后吞籠繡入肚、受孕。這是“文獅子”舞傳入中原后對中國古圖騰文化的接納。相傳,商族的祖先契為帝嚳(高辛氏)之妻簡狄所生,一天簡狄在玄丘河洗澡,撿到了一個五彩花紋的鳥蛋,放在嘴里含著,一不小心吞下去,結果懷孕生下了契,居商,商由此而行圖騰,實際上遠古朦昧時期的人并不懂得人的繁衍,以為人的受懷孕出生與感受某種動、植物或其它非生物的精靈有關,文獅子舞在延承西域獅伎的同時又融入了中原這一遠古圖騰文化。該藝術主要表現其十月懷胎的艱辛和分娩時的痛苦。扒地、抖顫,小獅子緩緩生了出來,母獅充滿了喜悅和幸福感。小獅在動,幾次欲立不能,母獅上前舔小獅子,哺育撫愛,小獅子終于站了起來。文獅舞“文”字的另一種含意,是元代人們以此感化蒙古統治階級多施仁政,愛民親民。而不要對人民動“武”獅子,是老百姓希冀和平對社會平等的一種呼喚。突出教化人們對社會要有責任感,善待子女,孝敬父母,報答生養之恩。
文獅子舞自海鼻耳始創,歷經你咱馬丁、巴都,到李大志為“文獅子”的守望人之時,己傳承了二十三代。代代沈丘回族人在傳承文獅子舞中,對文獅子舞進行了細致而大量的發掘整理、加工、拓展、發展、創新,使之表演技藝更加閑熟純青,使之舞蹈情節更富于鮮活、生動感人,富于趣味性、歡娛性,反映出時代氣息,使之內容寓意符合時代的要求和社會變化。【原標題:沈丘文獅舞——中原民間舞蹈藝術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