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蓮燈流行于河南省駐馬店市驛城區(qū)周圍幾個縣區(qū),其前身起源于宮庭,為供皇帝觀賞的一種民間表演藝術形式,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后經(jīng)歷代傳承藝人改造成固有的一種群眾性的民間藝術活動。近年來,經(jīng)過傳人王俊生整理,剔除了舊有的封建糟粕,吸收民族性精華,賦予其鮮明的時代特色和時代氣息,使之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民間舞蹈。這個舞蹈以其輕松活潑,優(yōu)美抒情的舞姿,反映了一群少女手提蓮燈在元宵節(jié)沉燈觀景的歡樂情緒。舞蹈中燈火團團,紅光閃動,似一條火龍歡騰飛舞,其舞燈旋燈技巧和穿花隊形,頗具新意。舞蹈在設計身段步伐時,還吸收了曲劇、豫劇的表演程式,音樂也由當?shù)孛窀韬痛笳{(diào)曲牌改編而成,因而其民間色彩極為濃烈。
一、九蓮燈的起源
九蓮燈又稱“跑燈”、“耍燈”。流傳于駐馬店市驛城區(qū)水屯鎮(zhèn)鐘樓村設莊村民組。鐘樓村設莊村民組距離駐馬店市區(qū)東12公里,駐新公路北4公里,石羅公路東3公里處,緊臨全國最大的人工湖——宿鴨湖河畔,與董永遇仙處僅幾華里,全村近一半以上的人在年輕時都跑過燈或能哼唱幾句九蓮燈戲文。九蓮燈傳至目前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相傳,在明朝末年,設莊村大部分人都在外地或京城做生意。某年正月十五京城舉辦元宵燈會,設莊村李姓、郭姓、王姓幾位在京城做生意的人一起相約去看燈。看著看著,突然被一條燈的長龍所吸引。那長龍如同一條不停游動的蛇,時而聚攏在一起猶如盛開的蓮花;時而又散發(fā)開去,猶如一條火龍曲折婉轉;時而又變化成了“天下太平”、“五谷豐登”、“風調(diào)雨順”等字樣,直看得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誰知這一表演形式被宮里的一個小太監(jiān)看見了,回去報告給了皇上。皇上一聽也感到很稀奇,就派人把這幫藝人召進了宮里,專門為皇上演出。
幾個生意人跑遍了天下許多地方,也從未見過這種演出形式,感到很新鮮。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決定向這些藝人們拜師學藝,將來回去也組織村里人演出。主意一定,他們就尾隨著這幫藝人在皇宮門口等。一直等到深夜藝人們給皇上演出結束。他們的誠心,打動了玩燈的藝人,后來,藝人們就把九蓮燈的服裝、道具、樂器、步法等傳授給了他們。幾個人回來后就置辦了服裝、道具、樂器等全套行頭,組織了一個班子,利用春節(jié)期間的農(nóng)閑時節(jié)在當?shù)匮莩觥?/p>
二、演出人員、服裝、道具、樂器和唱腔
(1)演出人員
顧名思義,“九蓮燈”是每一組九人,共四組,計36人。考慮到演出期間出現(xiàn)演員生病或家里有事請假等意外事故,還得四個臨時替補,共計40人。解放前參加演出的人員大都是男演員。因為中國古代女人流行裹腳,女人腳小跑不起來,一般不用女演員。解放后,根據(jù)時代的發(fā)展,才改用了女演員。
(2)演出服裝
演出服裝借助藕蓮的顏色、形狀統(tǒng)一進行設計,分男服和女服。藝人們穿上服裝后,頭上還要有一定的裝飾、裝扮,臉上還要有一定的化裝和描繪。
(3)演出道具
演出人員一人一手拿兩盞燈,共四盞燈。燈由民間藝人用彩紙扎成蓮花形狀,燈內(nèi)有一槽,可設計成方形或圓形,槽內(nèi)灌滿羊油,內(nèi)置燈芯。槽內(nèi)的燈油必須用羊油,原因是羊油耐燃而不易被風吹滅。燈芯用上等棉花搓成條狀。然后,再把蓮花燈固定在一米左右的竹木棍上。表演時藝人手持棍中間,根據(jù)需要可隨意擺出各種姿勢。
(4)演奏樂器與唱腔
演奏樂器有鑼、鼓、镲、嗩吶、梆子、弦子等。有兩個大鼓,兩個大鑼,兩個鏜鑼,一個大镲,一只嗩吶,一把弦子。
過去演出時有唱詞,唱詞主要根據(jù)當時的時代特色現(xiàn)編現(xiàn)唱,有專門人編,有專門人唱。曲調(diào)大都是以大調(diào)曲子曲牌和民間小調(diào)音調(diào)來填詞。曲牌有[劈破玉]、[滿江紅]、[碼頭]、[垛子頭]、[垛子尾]、[寄生草]、[玉娥郎]、[石榴花]、[上小樓]、[倒推船]、[鼓子頭]、[打棗]、[落江]、[飛板陰陽]、[太平年]、[詩篇]、[蓮花落]、[滿州]、[陽調(diào)]、[五更]、[柳青娘]、[步步嬌]、[四季相思]、[竹枝詞]、[閨中怨]、[蘇武牧羊]、[西江月]等六十七個。
三、九蓮燈的演出形式
九蓮燈常在春節(jié)期間元宵燈會和節(jié)日拜壽等喜慶氣氛中表演,表演時根據(jù)場地的大小和演出的需要可分為一組或多組。但一組規(guī)定只限九人,一人一手拿兩盞燈,共四盞燈。竹木棍兩端置燈,表演時,藝人手持棍中間,可隨意擺出各種姿勢。
九蓮燈在街頭或村子里表演時,鑼鼓、嗩吶一路響起,一進村就把燈全部點燃,一字排開。在主持人的指導下,踩著鑼鼓點走各種各樣的步伐。表演藝人手拿蓮花燈,燈火隨風及走勢的帶動似一條游龍,動作十分優(yōu)美,煞是好看。走著走著,隊形由一隊就變樣成了兩隊,走錯趟子、“長蟲蛻皮”等步子,一直進到場子,人再排成一隊繞場一周叫跑場。這時,主持人開始焚香、燒紙、祭拜天地,行大禮,燃放鞭炮。演出當中,鼓點就是現(xiàn)場指揮,一進入現(xiàn)場演員就聽鼓點指揮。鼓點有重、有輕、有快、有慢,哪一種鼓點對圖,哪一種鼓點對字,要根據(jù)鼓點快慢和輕重緩急來加以變化。步伐主要有錯對子,倒行子、走剪子、蓮花蹲式、波浪式等,圖案主要有紅蓮圖、牡丹圖、梅花圖、星月同光、六六和順、紅旗飄飄、星星閃耀等。對字也是根據(jù)每個時代的特點來對。解放前大都是“天下太平”、“五谷豐登”、“風調(diào)雨順”等,解放后對過“社會主義好”、“毛主席萬歲”等。近些年新創(chuàng)編的有“和諧社會”、“三個代表”、“奔小康”等。九蓮燈表演尤其是在夜晚更為壯觀,更具有觀賞性。
四、目前九蓮燈傳人及其現(xiàn)狀
九蓮燈這種民間藝術表演形式,從明代傳承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目前主要傳承人有:
李瑞林,男,漢族,88歲,水屯鎮(zhèn)鐘樓村設東村民組;
郭天星,男,漢族,78歲,水屯鎮(zhèn)鐘樓村設東村民組;
王俊生,男,漢族,57歲,水屯鎮(zhèn)鐘樓村設東村民組。
據(jù)88歲李瑞林老人介紹,打他記事起就從他父親那里得知,其爺爺李含龍、太爺李繼斌、太祖李文秀年輕時都是九蓮燈的傳人。李文秀在外演出時被八國聯(lián)軍侵略中國的毛子給抓走了,一直就杳無音信。郭天星的爺爺郭貴全、太爺郭廷舉,王俊生的爺爺王心靜等都是九蓮燈民間表演藝術傳人。【原標題:水屯鎮(zhèn)鐘樓村設莊民間藝術九蓮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