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宗所立 河南鹿邑太清宮“先天太后之贊”碑,通高八米,寬二米,二龍幡伏于碑首,神龜支撐碑下,為真宗御制御書并篆額的“三御碑”,且書法秀美,石質堅細,至今保存完好,是太清宮所存之琳瑯珍品。以后屢修屢廢,金、元、明、清各代都有重修碑記。元代中統年間,皇帝又頒發了圣旨和執照,對太清宮予以保護,碑刻今存。至清代重修時,規模尚十分可觀,然與唐宋盛時相比,僅存“十一于千百也”。而現在與清時相比,又是僅存“十一于千百也”。太清宮現存主體建筑太極殿五間,鐵柱一根,古柏三株,碑刻九件,望月井一眼。洞霄宮僅存清代建筑三圣母殿五間,娃娃殿三間,宋碑一通。
據《后漢書》和《鹿邑縣志》記載,太清宮建于東漢延熹八年(165年),始名老子廟。當時漢桓帝兩次派大臣到鹿邑朝拜老子建老子祠,并立老子祠碑。《水經注》載渦水又北,適老子廟東,廟前有二碑,在南門外,漢桓帝遣中官管霸祠老子,命陳相邊韶撰文。碑北有雙石闕,甚整肅是也。此后,唐、宋、元、明、清等歷朝歷代典籍中都有皇帝親謁或派大臣拜謁的記載。特別是唐朝帝王,對老子更是尊崇有加,自稱是老子后裔,尊老子為圣祖,以老子廟為家廟。唐高祖李淵在武德三年(620年)封老子為始祖,大興土木建造宮闕殿字如帝者居。高宗李治于乾封元年(666年)幸老君廟,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創建祠堂,稱紫極宮。武后武則天于光宅元年(684年)追封李母為先天太后,擴建李母廟為洞霄宮,俗稱后宮,其規模相當宏大。唐玄宗李隆基曾兩度親渴老子廟,于開元十三年(725年)加封老子為高上大道,金闕天皇大帝,親為《道德經》作注,御筆全文鎊立《道德經注》碑一通。天寶二年(743年)李隆基下詔改紫極宮為太清宮。相傳,當時前宮祭祀老子,后宮祭祀李母。兩宮相距一里,中間隔有一河,曰清靜河,河上有橋,橋曰會仙橋。前宮住道士,后宮住道姑。兩宮相商事宜,則以云牌傳示,不允私自來往,其規矩之嚴猶如皇宮。前宮午門聳立,御道直坦,院內以太極殿為中心,周圍有七元殿、五岳殿、南斗殿、虛無殿、清靜閣,將太極殿環抱其中。唐王室將太清宮奉為家廟,所以其建筑風格頗類長安王宮。占地八頃七十二畝,周圍四十里,樓臺殿閣六百余間,其氣勢宏偉壯觀,建造精致華麗,金碧輝煌。
到了宋末,靖康之亂給太清宮帶來了滅頂之災,很多建筑都毀于兵火。到了金代得以重修,但己元氣大傷。元朝統一后,重視道教,朝廷頒布保護太清宮的令旨,明確規定太清宮、洞霄宮屬國家保護,規定在太清宮方圓四十里內的土地、樹木及一切財產屬太清宮所有。元代末年,太清宮一帶屢患水災,大部分建筑被毀。直至清康熙年間,才在原址上重建太極殿,但規模已遠不如昔日。
太清宮鎮境內有關老子的名勝古跡眾多:太清宮太極殿、望月井、銘碑、古柏、隱山遺址、先天太后之贊碑、洞霄宮、圣母殿、娃娃殿、賴鄉溝等二十余處。太清宮是老子生地留下的最重要的紀念建筑。【原標題:走進老子故里 鹿邑縣太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