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漯河市民向東方今報平漯新聞周刊記者反映,稱前幾日到位于臨潁縣的小商橋景區游玩,發現景區內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小商橋風化十分嚴重,橋面上的一些精美石刻已經看不清,如果不采取措施,說不定若干年后這些精美石刻就將不復存在。實際情況到底如何?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東方今報記者 米方杰
實習生 雷燕超/文圖
國寶小商橋精美石刻風化嚴重
“小商橋風化嚴重,照這樣下去再過若干年,橋上的許多精美石刻或許就看不到了。”日前,漯河讀者張先生向東方今報平漯新聞周刊記者反映稱,位于漯河市臨潁縣與郾城區交界的小商河上的國寶級文物小商橋正遭風化。張先生稱,他這幾年先后多次帶朋友到小商橋玩,幾天前,他又一次到小商橋景區游玩時,發現了這一現象。
“以前,橋上的一些石刻很清晰,但現在,望柱上雕刻的獅子等看起來很不樂觀,不少地方都風化了。”張先生稱,相關部門應該對小商橋加強保護。
據介紹,小商橋為敞肩單孔石拱橋,全長21.3米,橋面寬6.45米。小商橋因橋拱、橋基、雁翅均用紅砂巖砌成,通體顯紫紅色。在中間橋孔的橋基上,以浮雕手法雕刻著4尊金剛力士像。其橋面用青石鋪砌,共有28根望柱,柱頭雕刻有獅子、蓮花、仙桃等。望柱間有26塊欄板,雕刻有精美的水、魚、龜、蓮花等圖案,另刻有當時各界捐款修橋事宜的題記。小商橋現存構件多為宋、金遺物。
7月24日上午,記者趕到了小商橋景區,發現受風化影響,小商橋望柱柱頭和欄板上的精美雕刻有些確實已經模糊,由此來看,張先生的擔心不無道理。
小商橋比趙州橋建造時間還早
這個小商橋可不簡單,它比早前聞名中外的河北趙州橋建造時間還要早。相關史料記載,小商橋始建于隋代開皇四年(584年),宋代大修,元大德年間重修,明正德年間整修,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再度整修。現存橋主體結構屬北宋建筑風格。2001年6月25日,小商橋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據了解,1982年9月,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曾派考察組來此實地考察,初步認為該橋建造年代早于河北趙縣的趙州橋。當時,有評論稱:“小商橋的發現令世界震驚,簡直要把趙州橋世界第一的‘帽子’搶過來。”
1994年,國家文物局撥款100萬元對小商橋進行大修,1986年小商橋被公布為河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茅以升主編的《中國古橋技術史》一書出版,書中專辟一節對小商橋進行了詳細的論述。他認為:小商橋建于隋朝初期,是可以相信的,但現存的橋式,是不是創建時的形式,有待進一步考證。但由此可以推知,敞肩式圓弧石拱橋在隋代趙州橋以前已有相當的發展。這一論斷給小商橋戴上了“世界第一”的桂冠。2003年3月29日國家郵政局發行《中國古橋-拱橋》郵票,其中,第2枚為小商橋。
為了更好地保護小商橋,1992年當地投入專款成立了小商橋景區,形成了以古橋為依托,體現革命傳統教育為主線的一系列特色人文景觀。
景區回應稱計劃將橋“框起來”
如何更好地保護國寶小商橋,牽動著不少像張先生這樣的熱心人士的心。記者在小商橋實地查看的時候,碰到了其他幾名漯河當地的游客,也對風化嚴重的精美石刻感到擔憂。
隨后,記者將張先生等人的擔憂轉述給了小商橋景區一名工作人員。該工作人員表示,景區方面也注意到了小商橋上的石刻等遭遇風化的問題,除了日常性的維護之外,已經開始向相關部門申請在小商橋上整體設置一個玻璃罩,將小商橋“框起來”。
“報告已經打上去了,但是現在還沒有批復。”該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項工程可能需要經費數百萬元,他們也希望相關部門能盡快批復該方案,給小商橋更好的保護,也能讓更多的人看到小商橋的風采。
采訪中,一名旅游愛好者小劉告訴記者,他去過很多的旅游景點,在一些人文景點中,會見到許多精美的石刻磚雕文物,和小商橋一樣,他們也多是暴露在室外,受風化等影響較重,“真心希望我們的文物保護部門能行動起來,將這些珍貴的文物保護好,讓他們不受或少受風化影響,這樣這些珍貴的歷史遺跡才能保存得更為久遠。”(東方今報)【原標題:“國寶”小商橋風化嚴重 精美石刻或將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