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由中國古陶瓷學會和河南省文物局舉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禹州市人民政府承辦的中國禹州鈞窯學術研討會閉幕。國內著名考古、文物學者耿寶昌、李輝柄等以及來自英國、瑞典、韓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專家100余人出席會議。絕大多數專家認為,1974年在禹州鈞臺附近發掘的窯址確為北宋官窯。中國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耿寶昌說,會議澄清了長期以來鈞窯產生時代的多種不確定說法,是高度弘揚宋代鈞窯的科學論證會。
鈞瓷起源于禹州,它成功地燒制出的高溫銅紅釉,打破了青瓷一統天下的局面,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1974年,河南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對位于鈞臺附近的窯址進行發掘,推斷宋鈞官窯北宋末年始燒于此。然而,由于沒有明以前的文獻資料,在考古發掘中一直沒發現確鑿的斷代依據,西方有學者斷定鈞瓷起源于元代,該論點近年來流入國內,得到了部分學者的應和。
研討會上,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河南省文物考古所有關專家通報了2001年禹州市神垕鎮的劉家 等窯址以及2004年鈞臺窯遺址進一步考古發掘情況。上海博物館專家提供了對鈞瓷殘片進行熱釋光測試的結果。
針對鈞瓷的斷代問題,絕大多數專家認為,科學測試是古陶瓷研究不可少的,但不能成為唯一的依據。另外,科學測試的可靠度有待提高。由于中國重儒輕藝的傳統,鈞瓷燒造工藝不見于文獻、史料十分正常;又由于鈞窯是官窯,產品直供皇宮,需要則存,不需則廢,沒有元明兩代文化層疊壓,亦不見于同時期民間墓葬。判斷鈞瓷起源于北宋,主要是它精美、典雅、含蓄、明凈的藝術風格是宋代特有的時代風尚。1974年鈞臺窯遺址發現的鈞瓷標本,和故宮傳世宋鈞高度一致,因此被判斷為宋鈞官窯遺址。【原標題:考古專家確認河南禹州鈞臺窯遺址為北宋官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