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觀測”而非“糾偏” 文峰塔受到嚴格保護
2013/12/23 17:00:2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沿著古老的塔門,走進文峰塔內,187級臺階盤旋綿延,仿佛時光無盡的年輪,延展進歷史深處———它走過了近400年的歲月:風雨侵蝕,它幸運保全;戰火波及,它傲然挺立。
作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市區最富代表建筑之一的文峰塔,關于它的一“舉”一“動”,都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近段時間,國寶文峰塔實施的“傾斜角度觀測”工程,又一次引起了聚焦(詳見本報11月28日報道)。作為許昌最有代表性和標志性的建筑,文峰塔的保護價值何在?“傾斜角度觀測”工程包括哪些具體內容?進展情況如何?在漫長的歲月中,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文峰塔受到了哪些嚴格的保護和呵護,至今依然保持著曼妙的“身姿”,散發出迷人的光彩和活力?
■傾心呵護,文峰塔巍然屹立
近400年歲月,文峰塔屢經劫難,多虧保護得力才幸免于難。檔案記載,清康熙己亥年(公元1719年),文峰塔塔頂被雷電擊裂,經住持僧募化,得以修葺;嘉慶壬戌年(公元1802年),再度被雷電擊中的文峰塔被重修塔頂;至咸豐戊午年(公元1858年),文峰塔自頂及基進行大修整,使“筆峰卓立,頓復舊觀”。
1991年和1993年,文物保護部門先后在文峰塔上取下兩枚日軍進攻許昌時留下的37毫米的飛機航空炮彈丸。這兩枚彈丸成為日軍侵華的又一鐵證。
新中國成立以后,文物保護等部門十分重視文峰塔的保護工作。1978年,經我市積極爭取,由省財政專項撥款,維修了基座、磚墻、龍頭、彈痕等,安裝了塔心室門和避雷針。1991年,由省古代建筑保護研究所技術室對塔進行了測繪。隨后,以文峰塔為中軸線,南北建有閣,東側建有長廊與角樓,形成了完整的仿古建筑群體,使其得以妥善保護。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在我市文物部門的多方努力下,由國家文物局撥款,省古代建筑保護研究所對塔剎、塔頂、塔基進行了較全面的整修。2000年以來,我市進一步加大了對文峰塔的保護力度,多次采取基礎加固、增加防護設施等措施。為更好地保護文峰塔,由市政府牽頭,對文峰塔周圍的環境進行了整治、改造,嚴禁地下水的采取。并在城區規劃中,確定將上世紀70年代修建的小火車道線規劃改道在城區之外。
2008年11月中旬,許昌博物館對文峰塔前記載著文峰塔修建和維修情況的三通石碑加蓋了碑樓予以保護,下一步將圍繞塔基安裝圍欄,加大對文峰塔本體的保護力度。
■備受關注,是“觀測”而非“糾偏”
記者從許昌博物館獲知,事實上,目前文峰塔正在實施的是“傾斜角度觀測”工程,并未開始“糾偏”工程。作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文峰塔,其保護工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經過充分的論證和嚴格的審批,文物部門對此做了大量工作。2004年,地質勘測部門勘測出,文峰塔傾斜度為1°18′。2008年7月,許昌博物館與許昌地質測繪院達成專門協議,進一步開展對文峰塔為期兩年的傾斜觀測,以期找出其傾斜的規律性,為下一步文峰塔的整體保護提供科學依據。同時,許昌博物館已著手委托有資質的單位制作文峰塔的整體保護方案,方案完成后須經省文物局審核并報國家文物局審批核準。對文峰塔的整體保護,具備宏觀視野,力求建立一個文物保存狀況良好、相關設施完善,并擁有獨特人文與自然景觀的優秀文物保護區。
■相關鏈接:國寶文峰塔
文峰塔始建于明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由許州太守鄭振光為振興許昌文風而建。它高50.03米,平面呈八角形,是一幢十三層樓閣式磚塔,由基臺、基座、塔身、塔剎四部分組成。
文峰塔作為我省200座明代磚塔之冠,在整體造型、建筑結構與雕飾上,體現了明代工匠高超的建筑技巧和精湛的雕刻藝術,富有濃郁的中原色彩和典型的地方特征。在清代,“文峰聳秀”成為“許州十景”之一。
更重要的是,文峰塔是明、清時期儒、佛、道三教合流的產物,為研究當時地方儒、佛、道雜糅的宗教提供了有力的實物見證。到了2006年,有著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文峰塔,無可爭辯地站在了市區文化的最高端———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者:王利輝【原標題:實施“觀測”而非“糾偏” 文峰塔受到嚴格保護】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許昌網-許昌晨報 2008-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