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高高的土臺,包藏著自先秦至西漢的層層墓葬,堪稱許國故地的歷史標本
來到張潘,記者一行首先探訪了愍帝陵。
愍帝陵坐落在鎮政府的老院內,看似一個高高的土臺。相傳是后世哀惜漢獻帝劉協的不幸,為他修建的衣冠冢。
漢獻帝,為何又叫漢愍帝呢?
公元220年,劉協把帝位讓給曹丕,被降為山陽公,來到濁鹿城(遺址在今修武縣五里源鄉李固村),度過了最后光景。公元234年,劉協病死,享年54歲,葬在禪陵,魏明帝謚之為孝獻皇帝。漢獻帝的稱呼,從此叫響了。
那么,漢愍帝的說法又從何談起呢。原來,曹丕代漢的次年,傳聞漢天子已經遇害。劉備就在四川提前為劉協辦喪事送謚號,然后名正言順地承繼漢祚,做了皇帝。
今天想來,劉備必須讓山陽公劉協提前死去,否則以復興漢室為己任的他,就沒有理由稱帝了。
按照古代的謚法,“愍”有在國遭憂之意,表達的是哀惜同情之意。而“獻”則是贊揚劉協“聰明叡哲”,魏國從劉協手里奪走了漢室江山,又這么夸他,劉協若地下有知,該哭還是該笑呢?
漢獻帝、漢愍帝,如何來稱呼,在較真的人看來是件大事。明代的許州知州邵寶,就曾經把繁城的魏文帝廟改祠漢愍帝,不稱“獻”而稱“愍”,以顯示他尊劉抑曹的傾向。
“愍帝陵上,還有一個奇觀。”長期從事文物考古工作的黃留春肯定地說:“這座土臺中,疊壓著從戰國到兩漢的一層層墓葬。”
黃留春帶領記者,圍著這座高高的土臺四下查看了一番。在他的指點下,記者看到了一層層的夯土,看到了一個個裸露的墓室,有的用空心磚壘筑,有的則只是一個空洞。
“原來,這里應該是面積很大的高地,墓挨墓,墓摞墓。由于人們不斷開挖取土,只剩下這一小片兒。”黃留春指著腳下說,“下面還有一層墓,應該屬于戰國時期。在古代,有專門的人員來規劃管理墓地。隨著年代變遷,土層堆積,就形成了這樣的現象。”
那么,愍帝陵又是如何而來的呢?
黃留春解釋道:“愍帝陵的叫法由來已久。據資料記載,張潘還有一座愍帝廟,可能也在這里。這個紀念地的存在,也反映了張潘與漢獻帝特殊的歷史關系。愍帝陵上奇特墓葬疊壓現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許國故地從先秦到兩漢的歷史。”
毓秀臺
漢獻帝的精神高度
只有在這座祭壇上,他才能找回天子的感覺吧
從愍帝陵向東不遠,就到了古城村,已經進入張潘故城的外城。再向東前行,就到了內城所在地。
按照史料記載,內城是先秦許國所在地,城池一直沿用到秦漢,稱為許縣。獻帝都許之后,才擴建了外城, 繁華一時。
內城北側,一座新修的仿漢闕門上寫著“漢魏許都故城遺址”字樣,門內的一條大道,指向一座高高的土臺——毓秀臺,這是故城唯一值得觀賞的建筑遺存了。
按照如今的說法,毓秀臺是曹操為漢獻帝所筑的祭天之所。但這樣的場所不該叫做毓秀,倒是老百姓的說法更靠譜一些:天爺廟。
在宗法社會里,祭祀是皇權存在的象征,祭壇也是都城必不可少的建筑。依照古代宮廷的布局,前朝后寢,左宗右社。左邊是宗廟,祭祀歷代先王。右邊是社稷壇,敬畏著土地五谷,共同表達著王朝的合法性及對土地臣民的占有。
東漢的祭祀制度繁雜難考,這個毓秀臺應該是許都的社稷壇,承擔著各種祭祀的任務,如果僅僅為祭天而存在,太浪費了。緊貼內城而建,這一定是曹操的意圖,便于對皇帝加以控制吧。
據說,當年這個祭壇占地有6畝,臺下布列著數十處豪華的宮殿式古建筑,是漢獻帝祭祀前暫歇的地方。毓秀臺前還有一座漢御殿,是漢獻帝齋戒沐浴之所。臺上原有天爺殿、東西廂房、天王殿、山門等建筑,四周雕欄玉砌,正中聳立著一處高峻的壇廟,廟頂為圓柱形,廟基為方形,體現了古代“天圓地方”的概念。從大殿拾級而下,是青磚鋪就的廣場,這里有象征四方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石像,正中矗立的一尊青銅巨鼎,叫“神壇”。廣場兩旁,還有月神臺和雨神臺。毓秀臺下還有個寬八尺、高一丈的地洞。穿過地洞門就是六十階青石甬道,當年天子就是從這里登上臺頂的。
這樣的記述是否屬實,已經無從考證。鄭州一位文人去年夏天參訪后,對毓秀臺有這樣的描述:“臺頂猶如一處農家院落,實為三座大殿,正中大殿為天爺殿,面東背西,其余兩座為偏殿,供奉著十二奶奶等塑像。每座大殿里都有一位年邁的老太太把守,每有游客進入,都會力勸往功德箱內捐錢。她們說,三座大殿為盆李村不同的人蓋起,自然各有收益。正是正午炎熱時分,游客幾乎沒有,我們的到來,打破了臺上沉沉欲睡的氣氛,她們打起精神,競相招徠。”
在這位作者眼里,毓秀臺上現今的一切,拉低了風景的品位,但千百年來,正是這一縷縷民間煙火,延續了漢獻帝對天地命運的敬畏,又把高不可攀的皇權拉回了世俗生活。一代代微渺的百姓,以最為平實的心理,講述著漢獻帝的故事,體味著這位帝王在深宮里的痛苦與不平。
這位年輕的皇帝,剛生下來就失去了母親,8歲的時候又沒了父親,9歲的時候被董卓推上帝位,自此成為一個又一個軍閥爭奪的目標,直到196年,15歲的他來到許昌。
與天對話,行禮如儀。在25年中,他年年會登上這座高臺。想當年,形如軟禁的劉協,只有在這時,才能登高望遠,忘卻宮城內的煩擾,找回“天子”的感覺吧。也許,在這位皇帝多難而清晰的履歷里,15米高的毓秀臺,既是他精神上的制高點,也是他曾經登臨的最高處吧。
又一年春節就要來到。每一年的正月初九,毓秀臺會迎來熱鬧異常的天爺廟會,人們在這里看臺戲,扭秧歌,玩花燈,舞龍獅,以俗世的歡樂,驅散了歷史云煙。
許昌宮
不見兵戈的戰場
曹操派出三個女兒,搶走了漢獻帝的社稷江山
繞過毓秀臺,跨過已經不存在的內城城墻,走上一片麥田,就來到了漢獻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