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傳》記載,從公元前六二六年至公元前五三一年,近一個世紀內,各諸侯國國君及卿大夫在衛國會盟十四次,其中在戚地有七次。河南濮陽就是春秋時期衛國的首都,諸侯會盟的地點就在現今中原油田腹地、濮陽市戚城遺址東城墻外八十米處,枱子高四點六米,長二十米,寬十六米,系夯土臺。春秋時期諸侯會盟,與現今聯合國“世界議會”形式比較相近,會談的內容涉及到戚地歸屬、衛國內政、背盟與續盟、援救被侵國家等諸多事宜。每當協議達成,會盟各方便會殺牲(牛、羊或雞)取血,面對神靈做出信守諾言的保證。只是當時主持會盟者不叫“聯合國秘書長”,而是叫盟主。會盟盟主多半憑仗自己的實力,打著“以德服人”、“抑強扶弱”等旗號來發號施令。
時下,國際風云變幻,但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聯合國作為世界各國政府間最大的一個國際性組織,其地位和作用無可替代。
春暖花開,萬木競翠,我到河南濮陽市城區南側的戚城遺址公園游玩,有幸置身于“古代聯合國”的歷史煙云中,撫今追昔,觸景生情,不禁為和平、發展的當代世界而欣喜在心。(摘自《大公報》 作者:李志勝)【原標題:“古代聯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