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林寺西側的一個小四合院里,記者見到了方丈釋永信。走進大和尚的會客室,布置簡單,正北側中堂的佛龕上供奉著釋迦牟尼、觀音菩薩和禪宗達摩祖師的神像。佛龕兩邊擺著兩把太師椅,兩側各有幾把圏椅。看到我進門,釋永信起身迎了過來。他個子不高,一身黃色的袈裟,笑盈盈地把我讓到椅子前。釋永信談起了被國內媒體熱炒的關于海外媒體對他的負面報道,介紹了少林寺辨禪的來歷,語氣平靜釋然……
關于負面傳言
我希望他們來少林寺看看
記者:怎么看最近對您的負面報道?
釋永信:前一段,在西班牙的一家媒體刊登了國內對少林寺的一些負面報道,我們也做了澄清,報道還用了我一張照片。可國內的一些人斷章取義,認為少林寺一些“不好”的行為,在海外也得到了傳播。外國的媒體本來是要澄清,既要澄清就要說明一些事件的來龍去脈,結果被一些人利用,并在網上轉發,發酵很快,以訛傳訛。實際上,我們遇到這種事很無奈。我希望他們能來少林寺看看,跟我見見面,就會對少林寺有個客觀的認識。
全國寺廟很多,就說少林寺,在外圍確實有些問題,像算卦看相,強買強賣,但寺院里絕對沒有。但一些報道為了吸引眼球,就把事情附加在少林寺身上。有一家媒體說,少林寺一支香10萬元,還說可以刷卡。可少林寺這么多年真沒有刷卡機,這些話讓少林寺很無奈。這些傳言讓我們很累。我們感覺這些(傳播謠言)人都很空虛,沒有為自己活過,卻為別人活著。作為出家人,我們只能內明,在內心修煉。
記者:何為清規戒律,有何作用?
釋永信:清規是祖師們制定的,有了清規戒律,就約束了僧人的行為,就轉化成一種道德,一種標準。所以,人們認為出家人是道德的楷模。同時,僧人在物質上的追求是能維持生命,能維持寺廟的運轉就可以了。更多的是追求精神的理想,我們相信通過平時的修行,就可以得到清靜、解脫和自在,也就會達到開悟成佛的境界。這也是我們一生追求的最高境界。這個目標一制定,我們就會按照清規戒律,一直修行下去。我們相信會有好的結果。
關于少林建設
派僧才到國外留學
記者:這些年少林寺都做了些什么?
釋永信:僧人更加看重自我的修行,千百年來也沒有太大的變化,這些傳統也不會改變。這些年,少林寺恢復了早晚功課,禪堂和戒堂,還有平時的各種法會。我們寺院里還有學習、修行。
過去傳統的學習一直在繼續,現在又參與了佛學院的教育。把僧人送到佛學院以及大學里去學習。每年少林寺都會有一兩個僧人到全國各地佛學院學習,還有到香港、斯里蘭卡、美國、歐洲等大學學習。目前,少林寺在海外留學的人不下10人。
少林寺僧人除了讀本科、碩士、博士,學習宗教之外,還有學習哲學、管理學等。還有一個小和尚在德國讀高中,這會讓年青一代的僧人的學識更扎實。為將來中國的寺院培養一些翻譯人才,把中國的經典文化翻譯成各國文字。
現在,寺院的圖書館里還有一名法國的教授在翻譯佛經,他已來了幾年了,是少林寺這些年發展的鑒證。
在少林寺提倡多種方式的學習和修行,有苦行、禪修,也可到大學學習。作為一座大的寺院,培養僧才也是我們的責任。中國的佛教文化能否傳承下去,僧才很重要。所以這些年我們一方面恢復寺廟的建筑,一方面抓好僧才的培養。
關于少林功夫
年輕僧人重在習武
記者:普通人印象中,少林寺的功夫最知名,少林寺的僧人只注重練武嗎?
釋永信:目前,少林寺有300多僧人。他們沒有嚴格的分類,不像外面想象的那樣簡單地分為禪僧和武僧。在不同的時期,根據不同的要求各有重點。年輕的僧人多重在習武,到中年后就會轉到參禪、坐禪上。包括修行也是這樣,階段性的背經、修行和參禪。
至于宗派,是門外人看出家人,真正的出家人,并沒有把宗派看得很重。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心性,修佛也要根據不同的心性而修,方法不同,但都能達到正道。
記者:你會武功嗎?
釋永信:我從小以練武為主,已很多年。從1981年,我16歲開始,以練武為主,直到10年前都是以練武為主。這幾年,歲數大了,身體也跟不上了,就以修行佛法為主了。
記者:從電影《少林寺》到現在,少林寺有兩個快速發展的階段,你怎么看?
釋永信:這是必然的,從衰敗到復興,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是一個必然的規律。歷史上像這樣大的叢林道場都是興興衰衰。全國的寺廟很多,有一些被歷史淹沒了,但像少林寺、白馬寺這樣的寺廟永遠不會被歷史淹沒,即使衰敗,根據需要還會復興,尤其是盛世更會復興。我只是趕上了這個大勢、盛世。這也是緣分,沒有我,別人也會行。
關于少林僧人
這一代僧人最辛苦
記者:作為方丈,有著各種的社會事物,這會影響修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