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整座石窟被分割成7塊

2014/1/6 10:34:08 點擊數: 【字體:

 

    核心提示

  在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西沃鄉青要山北麓,緊臨黃河的峭壁上,有一個北魏時期的石窟,和龍門石窟雕刻的時代基本相同。在上個世紀90年代,由于小浪底水庫的修建,這個石窟所處的位置將被淹沒。為了讓石窟繼續“生活”下去,文物工作者歷時4年,把其整體搬到百里之外、位于新安縣鐵門鎮的千唐志齋博物館內。而在千唐志齋內,這個有著上千年歷史的石窟由于種種原因未能與游客見面。近日,從洛陽有關部門傳來消息稱,西沃石窟最近將向游客開放,西沃石窟艱難的“搬家”歷程也公之于眾。

  晚報首席記者 張錫磊文/圖

  搬家后的西沃石窟不日將揭開面紗

  千唐志齋博物館內的“西沃石窟”

  從新安縣城出發向西,大約10公里的路程,就到了新安縣鐵門鎮,鎮南一片古色古香的院落就是千唐志齋博物館。

  千唐志齋是原國民革命軍將領、前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張鈁先生的私人花園,內藏1400多件碑刻,因大部分是唐代碑刻,故名“千唐志齋”,目前是我國唯一的一座墓志銘博物館。

  千唐志齋內,工人們正在平整地面、鋪地磚、修繕房屋。走進西北部一個小院落,抬眼就可看到一個紅墻黛瓦的古式建筑,門楣上書寫著“北魏石窟”四個大字。

  千唐志齋博物館館長衡劍超說,這是特意為西沃石窟建的保護房。千唐志齋正在封閉式整修階段,力爭到明年洛陽牡丹花會前完工開放,從百里之外搬遷到這里的西沃石窟也將揭開神秘的面紗,與游客見面。

  西沃石窟高約5米,寬約10米,上面雕刻有200多尊佛像,佛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最大的一尊高約3米,許多神像在歲月的侵蝕下,頭部已經嚴重破損,但經歷了千年風雨后,兩個洞窟里的文字還清晰可見。

  和其他大多數石窟不同的是,在西沃石窟上還雕刻有不少佛塔,靠中間的一座較大的佛塔為七層塔。

  衡劍超說,西沃石窟是在黃河中下游岸邊發現的唯一的一個石窟,風格介于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間,和龍門石窟雕刻的時代基本相同,而且在石窟中雕刻有佛塔,這在其他石窟中很少見到。

  黃河岸邊峭壁上存千年,百姓不知真面目

  西沃石窟的“老家”在新安縣城正北的西沃鄉西沃村,東行20公里就是小浪底水利樞紐大壩,西沃石窟所處的位置目前已被滾滾的黃河水淹沒。

  黃河由西向東穿越河南和山西交界處的八里胡同峽谷后,來了個急轉彎,掉頭向南奔騰,到達西沃鄉西沃村時,被東西橫臥的青要山擋住了去路,黃河水只好又來了個急轉彎,向東滾滾而下,西沃石窟就在此處黃河南岸的峭壁上,石窟垂立崖壁。在小浪底沒有蓄水前,離黃河水面10米,上距岸邊公路也是10米。

  “那個地方很陡峭,人很難接近,我們也不知道西沃石窟是個什么樣子。”在西沃采訪,當地人回答的最多的就是這句話。雖然西沃石窟在這里“呆”了千年,但就連當地的老百姓也沒有見過它,直到1975年,當時西沃公社開山修路時才被發現。對于西沃石窟的神秘,在當地還流傳著一首“走塔不見塔(走在山上看不到石窟),見塔不走塔(行在河里),七十二座無影塔。”的歌謠。

  1975年的發現,并沒有引來人們的多少注意力,直到1984年洛陽市文物普查時,《文物》雜志刊登了一篇關于西沃石窟的文章,才引起了文物保護專家的重視,并被命名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年后的1994年,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開工,一些文物保護專家開始呼吁保護搶救:如果不采取保護措施,小浪底建成后,西沃石窟將被淹沒在黃河水下。

  正式搬遷前,專家進行了上百次模擬

  國務院決定把西沃石窟搬出小浪底庫區是在1994年的12月,經過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樞紐建設管理移民局和河南省文物保護管理局的慎重考慮后,決定把這一搬遷石窟的重任交給河南省古代建筑保護研究所來做。

  1995年4月初,河南省古代建筑保護研究所成立了由文物保護專家陳進良為核心、5位文物工作者組成的石窟搬遷小組。

  當時陳進良已經56歲,雖然干了30多年的文物保護工作,但對這一重任仍然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據他了解的情況,對石窟整體搬遷進行保護,在中國文物保護史上還沒有先例,在世界范圍內,文物整體搬遷也只有尼羅河西岸石壁上兩座古埃及王國神廟一例,但在那次搬遷過程中,共有上百名國際頂級的工程師和科學家參與,而且古埃及神廟的搬遷只是在原位上升高了60米。

  為了做好搬遷工作,陳進良等文物保護專家多次到現場勘察,經過多次商討后決定對西沃石窟實行“揭頂分塊”搬遷方案。所謂揭頂分塊,即挖去石窟頂部的山塊,把石窟雕刻品分成大小不等的塊后再分割開。

  面對這個價值連城的西沃石窟,陳進良對搬遷工作謹慎了再謹慎,論證了再論證,生怕有什么閃失。他們邀請來解放軍鄭州測繪學院航測系影像信息工程實驗室的測繪專家,對石窟進行了近景立體攝影測繪,后又請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李裕群先生到現場進行了測量繪圖。知其表也要知其里。測量圖繪出后,石窟搬遷小組又請中國地質大學環境科學系的李智毅教授帶領碩士研究生對石窟所依附的環境地質條件、地下水及環境地質病害進行了系統的勘察、測試和分析。

  經過上百次的模擬和商討,西沃石窟搬遷小組終于在1996年5月初制訂出了“揭頂分塊”搬遷實施方案。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鄭州晚報 2008年11月26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