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160—219年),字云長,今山西省運城市解州鎮常平村人,一生喜讀《春秋》,忠義仁勇,被后世尊為“武圣”。關羽故鄉現存解州關帝廟景區,始建于隋開皇九年(589年),后經歷朝歷代屢次擴建,現占地約22萬平方米,是海內外祭拜關公最大的關帝廟,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廟內建筑布局嚴謹,殿閣巍峨,氣勢雄偉,形成左右對峙而中軸對稱的傳統建筑風格。2012年11月17日,解州關帝廟以“關圣文化建筑群”成功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關羽是一位被世人尊封的神,他被統治階級、多種教派、平民百姓所崇敬。既高高在天上,又時時在人間,“廟祀遍天下”,“崇祀歷千年’,享受著綿綿不斷的人間香火,無論在官方還是在民間,關羽的崇拜之盛,使其儼然成為群神之首,與山東的文圣人孔子相齊并肩,被尊為武圣,民間各行各業對其頂禮膜拜之程度又遠甚于孔子。關公的影響已遠遠超出了中國大陸,凡是有華人居住的地方,崇拜關公的香火都十分興旺。據不完全統計,僅臺灣省就有關帝宮廟千余座,在美國、日本、新加坡、泰國、越南、緬甸、澳大利亞、香港等近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30多萬座關帝廟宇。關公文化的精神財富不僅屬中國獨有,它亦是屬于世界,她超越了民族、國家、宗教、時空和信仰,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優秀文化,對海外華人群體起到巨大凝聚和團結作用。這種信仰和尊崇現象,無論在官方還是在民間,都是極為罕見的。關公崇拜之所以如此盛行,同統治者的提倡褒揚有極大關系,關羽死后被追謚為壯繆侯,宋代以后,歷朝有16位皇帝23次為其御旨加封,使其由侯而王、而帝、而圣、而神。佛道兩家也競相羅織關羽為本門弟子,編織種種神道已大張其驗。明清兩朝,對關帝之信仰已僅僅局限在某教之范圍,而列為國家祭祀要典,更成為民間供奉的對象。
關公的信仰價值在于,他的行為構成了統治者所提倡的倫理價值的楷模,忠孝節義,神勇武威,為國捐軀、生為人杰,死亦鬼雄。因此自孔孟忠孝以后便有了“扶名教而植綱常者,賴有圣帝也。”的說法。對于百姓而言,關公之崇拜價值,首先在于他是義氣之神,他的義氣干云,他的堅貞不二,使得無數仁人志士都要在關羽圣像前頂禮膜拜,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關羽的崇拜與信仰,不僅求雨有賴于關帝,百姓乞求生育,消災除病、家庭和睦等方面都有求于關帝。特別是關羽還被人們奉之為發財、致富、招財進寶的保護神。關羽與文財神對列,被稱作武財神。他不愛財,對曹操所贈金銀一律封留,不受不義之財,所以商家皆供他為財神。 關公文化以“忠、義、仁、勇”為核心,本質上是一種道德崇拜。它植根于我們民族文化的土壤,融合體現了中國儒釋道的倫理道德精神,有著鮮明的民族性,反映了我們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凝聚力和融合力。宋元以降直至清朝末葉,不論是高高在上的統治階級還是處于社會下層的廣大民眾都把關公作為共同接受的道德楷模,并將其升華為社會各界共同崇拜和效仿的道德偶像,以此來規范全社會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猶如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孔子及其學說提升為百代楷模、萬世師表那樣,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產生了一個美化、圣化和神化關公的浪潮,形成了以“忠、義、仁、勇”為核心內容的、豐富而持久的文化傳統,以及一系列相應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關公由此成為中國人世世代代精神信仰的中心,萬民爭相效仿的最高道德偶像。人們把興建關廟、敬崇關公作為凝聚民族合力、弘揚中華文化的一種約定俗成的方式。維護和承繼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傳統,促進和增強人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是關公精神和關公文化在當代社會中所具有的新價值和新作用。
關公精神是晉商文化發展的宗旨和淵源。關公崇拜是晉商和票號中一個獨有的現象(其他商幫中不存在這種現象,起碼不像晉商那樣,把關公作為惟一崇拜對象)。從明末至清朝時期,晉商文化的繁榮,對關公的崇拜始如一,以其“義”為 先,以其“誠”為主,把關公誠信和忠義進行完美的結合,演繹了以在山陜甘會館為設立關帝殿堂祭拜關公的精神象征,通過為同鄉會聯絡鄉誼,同舟共濟,共謀發展,從而使其在同時代商貿發展時間最長、貿易最盛、跨越區域最大奠定了思想宗旨。這固然與關公忠義仁勇的品德相關,但更重要的是關公身上有山陜甘商人所需要的精神寄托,關公就是晉商企業文化的載體或符號。晉商就是把關公作為誠信的代表,通過對關公的崇拜和許多祭祀關公的活動來弘揚和加深誠信的企業文化。 關公文化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已走出國門,邁向世界。在香港、澳門、臺灣、韓國、日本、澳大利亞等東南亞影響極深,甚至美國、法國、加拿大等歐美國家也在崇拜和祭祀關公。所謂“關公文化圈”,就是將關公的“忠、義、仁、勇”進行融合,體現了中國儒釋道倫理道德精神為主體的文化構成模式。關公文化因而成為連結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一條紐帶,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的文明與進步。
在當下社會,弘揚關公文化具有重大的社會現實意義:一、有利于提升人群道德素質,“法”是統治國家的基礎,“德”是“法”的補充和完善,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培養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具有重大的促進作用;二、有利于凈化社會風氣,關公的忠義誠信精神已經綿延中國千百年,而當今社會缺乏誠信的現象屢見不鮮,若任其發展,將對我們這個社會產生毀滅性的災難,因此,關公文化的忠義、誠信精神,無疑成為增加社會穩定的基石;三、有利于加強民族團結,“忠義二字團結了中華兒女,春秋一書代表著民族精神,”體現了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先生內心情感,表明了華夏同胞共有的文化心理,也是連接天下華人的精神紐帶。當前,世界各地、各階層華人華僑,在忠義精神的引導下,中華民族的認同感逐漸加強,并隨著關公文化的傳播,逐漸扎根于民族的沃土,成為我們民族的美德,成為我們民族興旺的價值趨向;四、有利于國家統一,關公文化包含著豐富的“大一統”思想。關公一生奮斗的最高理想,就是匡扶漢室,一統天下。這種“志存一統”的思想,飽含著實現國家統一的積極因素,是中華民族 團結統一的內在基礎。大陸和臺灣同胞,兩岸血濃于水,“參天之木,必有其根;環山之水,必有其源,”以關帝廟為載體的關公文化是兩岸人民的精神紐帶,是造福華夏同胞的淵源;五、有利于“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建立、科學發展觀的弘揚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行文化強國戰略,是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根本;六、有利于國際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關公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的優秀文化,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華人僑胞精神信仰的基石,對社會進步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原標題:關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