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陜甘會館坐北朝南,南側臨街一側并沒有修建圍墻,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高大的照壁,頂部磚雕繁雜,甚為精致。照壁背影一面,中間雕有“二龍戲蛛(取“蛛”廢“珠”,是晉商故意所為,主要目的是希望晉商能像蜘蛛吐絲一樣,將觸角延伸到各個方面,網羅更多客商)”,其上還有“忠義仁勇”四個大字。
講解員是一個名叫馬玉祥的22歲小伙子,河南大學歷史學院大二學生。他介紹說,乾隆年間,開封當地原有六十余所會館,而今,“山陜甘會館”成了碩果僅存的一座。起初是山陜兩省的富商為擴大經營、保護自身利益而籌建了此會館,后又加入甘肅籍商人,遂名“山陜甘會館”。其是在明代“開國元勛第一家”的中山王徐達府的遺址上修建的,原有建筑總占地面積超過二百畝。
穿過戲樓北側的牌坊,就到了大殿。前廳擺放了兩個大型模型,分別為開封攬勝和宋東京城。中廳和后廳則被開封藝術博物館辟為展覽場所,記者參觀當天,展覽的主題為“開封文物勝跡展覽”。通過布展這種方式,一來可以吸引客流量,提高門票收入;二來,也豐富了山陜甘會館的陳列內容。據介紹,此會館每日的客流量平均為三四百人。
此次參觀,尋訪團成員都有很大收獲——在晉商研究專家曹培紅的指引下,大家可以更細致地參觀所有殿堂,同時學到很多歷史知識,很多介紹就連講解員也是頭一次聽說,連連稱贊。記者李文望 實習生 董珊珊【原標題:《山西會館 你在他鄉還好嗎?》(四):開封山陜甘會館 很小很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