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岳廟位于河南省登封市東3公里的嵩山東麓的黃蓋峰下,廟東是牧子崗,廟西望朝嶺,廟南為玉案嶺。中岳廟背靠太室山,峰巒聳峙,高出云表。登高遠眺,四周山巒起伏,山下綠樹煙村,嵐光霞彩,盡收眼底。俯瞰整個岳廟,翠柏掩陽,紅墻黃瓦,金碧輝煌。
中岳廟座北向南。從名山第一坊向北至黃錄殿(御書樓),除諸門、亭、坊外,主體建筑為七進院落。地勢北高南低,落差37米。中軸甬道全用條石平鋪而成。廟院南北長650米,東西寬166米,面積約10萬多平方米。廟院現存規制,是清代乾隆年間按照北京皇宮的布局重修的。有殿、宮、樓、閣、亭、臺、廊廡等明、清建筑近400間,漢至清代的古柏330余株,金石鑄器、石刻造像等金石文物百余件。
中華門中岳廟的前門,原名“名山第一坊”,為木建牌樓,1942年改建為磚瓦結構的原廡殿式牌坊,更名為“中華門”。門額內外分別寫有“依嵩”、“帶潁”、“嵩峻”、“天中”八字,簡要地說明了中岳廟所處的地理位置。
中岳廟的正殿是峻極殿,或稱“中岳大殿”,是高山規模最大的建筑。此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檐慶殿頂,上覆黃色琉璃瓦,椽飛斗拱,梁枋天花,皆用清代最尊貴的和空彩畫。這種規格的大殿,在明清之際僅1次于皇宮和皇陵中的主殿。清初殿外還懸掛有宋人顏體“峻極殿”三字匾。
大殿前筑有3米高的月臺,周圍有石雕欄桿,月臺正面有三道石階。中間的臺階分二路,二路間鑲有垂帶式“御路”一石,上面浮雕著精美的圖案,上截為“獨龍盤踞”,中間為“雙龍戲珠”,下邊為“群鶴鬧蓮”等紋飾。月臺下面為拜臺,左右為兩座秀麗的御碑亭,東為“御捍亭”,內立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的御碑,西為“御帛亭”,內立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的御碑,其字乃草書,筆勢如箭,揮灑淋離。
走進中岳大殿,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彩繪天花板上的盤龍藻井,是用精致的小型斗拱層層疊造而成,盤龍居井心,龍口中原來系有寶珠,當地人呼之為“老龍盤窩”,是一組珍貴的藝術品。藻井的雕刻藝術極為精湛,蛟龍卷須昂首,盤繞升騰,玲瓏可愛,巧奪開工。
大殿正中央是一座雕琢華麗的大型神龕,神櫥上懸有康熙帝御書“高高峻極”四字橫匾。龕內塑有高3米多的天中王像,左右站立的為老少使臣及茶童塑像。龕外側塑有高達6米的執錘侍立、姿態雄偉的鎮殿將軍,左為方弼,右為方相,是嵩山地區最大的泥塑作品。東殿角木架上,懸架著明萬歷元年(公元1573年)鑄造的千斤鐵鐘。大殿神龕后壁立有陰刻寬跡的“三”字樣的“坎”字碑一通。傳說中岳廟后的黃蓋峰西有座火焰山,坎屬八卦中的水象,樹立此碑,是以水滅火的意思。
出中岳廟后門,沿著彎彎曲曲的盤山小道,便可到達黃漢元封元年武帝劉徹游嵩山時,見黃云蓋其頂,預示吉祥之意,故名“黃蓋峰”。現有清式八角重檐黃瓦琉璃亭,石欄三重,古雅別致,在亭上可俯瞰中岳廟全景。
景區亮點:
登封中岳廟的前身為太室祠,始建于秦,是祭祀太室山神的場所。后經歷代擴建、整修,中岳廟成為一座宮殿式的古建筑群,總面積11萬平方米,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岳中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筑群。
中岳廟中軸線建筑共十一進,縱深650余米,有中華門、遙參亭、天中閣、配天作鎮坊、嵩圣門、化山門、峻極門、嵩高峻極坊、中岳大殿、寢殿、御書樓,兩側還有太尉宮、火神宮、祖師宮、九龍宮、神州宮五個宮院,現存明清建筑近400間,金石鑄器兩萬余件,漢至清代的古柏三萬余株。中岳廟是道教在中原地區活動的最早基地。道教尊稱中岳嵩山為“第六小洞天”,尊稱中岳廟為“第六小洞天”之“洞府”。
中岳大殿位于拜臺北面,建于高約3米的大月臺上,此殿的建筑與北京故宮的太和殿相似,面闊9間,進深5間,面積約920平方米,重檐黃瓦,高大雄偉。殿內裝有天花板并飾有彩色繪畫以及盤龍藻井,相傳是用柏樹根雕刻而成,工藝精致,巧奪天工。殿內神龕中央坐橡是武則天加封的中岳大帝天中王,像高5米多,姿態雄偉。侍臣、仙童左右分立。神龕外兩側,塑有身穿盔甲,手執金瓜斧,高約6米的鎮殿將軍方碧和方相,雄偉莊重。
節慶活動:
中岳廟廟會
每到春年農歷三月初十和秋季十月初十,傳統的中岳廟會就拉開了序幕。會期長達10天,廟會活動豐富多彩。“拴娃娃”是流行在當地的一種求子習俗。凡婚后不孕的婦女,大多都要在廟會期間參加這項活動。拴的地點一般都在中岳廟后院的崇圣門周圍和寢殿里。【原標題:中國河南4A級景區登封中岳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