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導游講,千唐志齋是已故辛亥革命老人、著名愛國人士張鈁先生所建園林“蟄廬”的一部分,包括一條長廊、三個天井和十五孔拱型建筑,這些建筑的內外墻壁上,鑲嵌了1400多塊張鈁先生從民間收集來的唐及歷代墓志銘和書法繪畫石刻,因大部分是唐代碑刻,所以取名“千唐志齋”。
張鈁先生與千唐志齋緊密相連,因此,這里有必要對張先生作個簡單介紹。張鈁(1886—1966),字伯英,號友石老人,早年參加同盟會,是辛亥革命時期陜西新軍起義的主要策動者之一。三十年代初,曾歷任國民革命軍二十路軍總指揮、河南省政府代理主席及民政、建設廳廳長等職。解放后,曾任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會委員、中央文史館副館長,1966年5月病逝于北京。
千唐志齋所藏墓志從唐代第一個年號武德到最后一個年號天佑,幾乎每個年號都有,這些志石記載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如武則天改元、安史之亂等。千唐志齋是研究書法的寶庫,它集書法名家的作品于一室,有世人鮮見的唐代詩人王昌齡、政治家狄仁杰的書跡,有南朝王弘所書的行草條幅、宋代米芾的行草對聯、明代董其昌所書橫披、清代王鐸及劉鏞、邵瑛、韓東籬、鄭板橋等人的墨跡,有近人吳昌碩、于右任、康有為等所作書畫石刻,皆為罕見藝術珍品。此外,還有蔣介石撰文,43名國民黨官員署名,有賀耀祖書寫的為張鈁母親慶祝七十壽辰的匾《賀壽序》石刻。
在眾多碑刻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塊武則天時期的志石。導游指著上面的文字說,武則天當上皇帝后,為了顯示她自己的才能,造了不少字,但絕大多數都沒有流傳下來,可這塊碑上就有不少武則天自己造的字。
參觀完壘在墻壁里的石刻后,導游又把我們帶到了張鈁先生的書房前。她指著墻上“誰非過客,花是主人”八個大字,說這是張鈁先生親筆所書,意思是:在這個院子里,人都是過客,只有花才是主人。張先生不但字寫得好,內容也充滿了尊重大自然的唯物主義思想。
被稱為書法、繪畫、石刻藝術寶庫的千唐志齋,確實當之無愧。馬愛民【原標題:游千唐志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