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4年的發掘和調查,考古工作者近日在老子故里——河南省鹿邑縣的太清宮遺址上發現了從東漢至金、元時期歷代皇家祭祀老子的諸多遺跡。
鹿邑太清宮遺址始建于東漢延熹8年(公元165年),漢桓帝劉桓尊老子李耳為道家鼻祖,在其誕生地建“老子廟”進行祭祀,并在其后歷代皇帝中延續了下來。現存有明、清時期修建的太極殿、三圣母殿、娃娃殿等。
自東漢起,各代帝王和地方官員喜歡在太清宮前御制碑碣,致使太清宮內外碑刻如林。4年來,考古工作者共收集和出土了30多塊碑刻,這些碑刻反映了歷代帝王官員到這里進行大規模祭祀老子的情況。
歷代皇帝對老子的尊崇在唐宋時期達到了頂峰。唐高祖李淵尊老子為李姓始祖,并以“老子廟”為家廟,親赴鹿邑祭拜。唐玄宗李隆基兩度謁拜“老子廟”,更其名為“太清宮”,他還將祭祀老子母親的“李夫人祠”更名為“洞霄宮”。唐玄宗敕命所立的《唐開元神武皇帝道德經注碑》,不久前在太極殿南百米處發掘出土。
北宋真宗趙恒即位后,對老子尊崇有加,他在大中祥符7年親赴太清宮,大興土木,進一步擴大太清宮、洞霄宮、明道宮的面積,至此,太清宮的建筑規模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峰。至今仍立在洞霄宮前的《先天太后贊》碑,是真宗皇帝親筆所書。此碑高8米、寬2米,重50多噸,為現今國內道教同類碑刻之最。
據主持發掘工作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志清介紹,他們發掘出了唐、宋、金、元時期的太清宮建筑基址,清理出的遺跡有回廊、房基、院墻等。從發掘情況看,宋代太清宮的建筑規模和結構,與鞏義北宋皇陵陵寢建筑相同,同為皇家的祭祀場所,金、元時期仍部分使用,并進行過重修和改建。
北宋時期祭祀老子母親的洞霄宮的發掘工作已暫告結束。洞霄宮的建筑面積達1.4萬余平方米,宮殿區長240米、寬180米,規模十分宏大。整個建筑群分3個院落,殿堂之間及院落的隔墻兩側都有回廊。房、殿、回廊內皆用磚鋪地,墻角和開間外、檐、廊排列有規整的石柱礎。遺址內出土了大量的碑刻、陶瓷器、建筑構件、銅錢等大量遺物。
張志清說,他們在太極殿周圍3.5萬平方米的范圍內都鉆探到了大面積的建筑基址的存在,考古工作將繼續展開。【原標題:考古發現歷代皇帝在鹿邑祭祀老子的諸多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