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北部、東部邙山之上歸葬了歷代上千位王侯將相,形成了中國最大的古陵墓群遺址。然而,這些生前顯貴卻幾乎無一能享受逝后安寧,同這些古墓歷史差不多同樣悠久的盜掘、破壞早已讓這座地下寶藏“傷痕累累”。
新世紀以來,相關部門對邙山陵墓群的保護力度不斷加大,量身打造的《洛陽市邙山陵墓群保護條例》日前也表決通過,將于明年3月1日起正式實施,隨之而來的還有一系列保護與開發計劃。邙山陵墓群正迎來歷史上“最好的時光”。
“北邙山頭少閑土 盡是洛陽人舊墓”
洛陽北部邙山上的耕地里,可以看到一些大小不一、孤零零散落著的“土堆”,一般人很少知曉它們已在此矗立了上千年。這些“土堆”是少數幸存下來的帝王將相的墓冢,更多的墓冢已在歲月洗禮中消逝。如今,這里是中國最大的古陵墓群遺址,2001年,邙山陵墓群成為全國面積最大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統計,邙山陵墓群占地面積756平方公里,地跨洛陽市所屬的7個區縣,包括20多個鄉鎮,360多個自然村,文物保護區內約有20萬人口。
洛陽邙山地區匯集了自兩周至明清各個時期、各種類型的古代墓葬,估計約有十萬之眾,號稱“邙山無臥牛之地”。其中,作為國保單位的邙山陵墓群是邙山地區古墓群的主體,包括東周、東漢、曹魏等6個朝代的帝陵及其陪葬墓群,主要是一些大型封土墓。
負責邙山陵墓群調查和勘測工作的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隊長史家珍說,在這700多平方公里的范圍內,有大型封土墓972座,共有6代24位帝王長眠于此。
傷痕累累的“東方金字塔”
邙山陵墓群是中國帝陵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研究古代歷史和陵寢制度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說,它無愧于“東方金字塔”的稱號。不過,對邙山上陵墓的盜掘、破壞,幾乎和其營造的歷史同樣悠久。
歷史上,邙山陵墓群所遭受的破壞主要來自戰火和有組織、大規模的盜掘。史家珍說,董卓一把火把洛陽全燒了,把邙山上的墓也挖了不少,現在邙山上的考古發掘中,還能發現一些紅燒土。
同時,洛陽的地理位置又決定了其是兵家必爭之地,這導致洛陽在歷史上經常處于失控狀態,其地下豐富的寶藏,也就成了歷史上大小軍閥支撐軍力的垂涎之物。有組織的盜掘和綿延不斷的私人盜掘使得邙山陵墓群千瘡百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