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岳廟,位于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腳下,距登封縣城東4千米,可乘車前往,十分方便。它背倚黃蓋峰,面對玉岸山,群山環抱,布局謹嚴,規模宏偉,紅墻黃瓦,金碧輝煌,乃五岳中保存較為完好的一所廟宇。
中岳廟給人的印象是大。規模大,廟宇大,神像大,氣魄大。如此宏大而又幽雅莊嚴的廟宇在全國也是罕見的。該廟現占地面積10萬余平方米,廟房400余間,也是河南省規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它們仿佛是一群歷史老人,靜謐的肅立著,對游人訴說中國輝煌的古代文明。中岳廟歷經2000多年的滄海桑田,風吹雨打,多少代人不懈地修建,才得以完好地保存到現在。
中岳廟舉創于秦代,原名太室祠,為祭祀太室山神的場所。歷史上的漢武帝,對于建設全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作出過巨大的貢獻,但因時代的局限,到了晚年,熱衷于神仙方士之說,渴望自己能夠同傳說中的軒轅皇帝一樣,成為神仙。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游覽和禮祭嵩山,在登上太室山時發生了奇跡:隨從的官員在山上聽到好像有呼“萬歲”的聲音,其實,這是方士們為博得漢武帝歡心,投其所好而設的一個騙局。但晚年好大喜功,貪戀長壽的漢武帝聽后十分高興,于是下令叫祠官增建太室神祠,禁止砍伐山上的樹木,以山下之百產封給神祠作為供奉之用,使中岳廟地位更加鞏固。同時,太室山也被封為“嵩高山”,簡稱“嵩山”,正式與中國原有的四岳并列,稱為“中岳”。
北魏時,祠址經過了三次遷移后,定名為中岳廟,從此由道教管理。唐代中岳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武則天來此封禪,稱嵩山為“神岳”,改嵩陽縣為登封縣。武氏對中岳廟的“情”有獨鐘,使它的聲望日益興盛,八方傳播。唐玄宗在當時的中岳廟址重新增修廟宇,是中岳廟的鼎盛時期,為之奠定了堅固的基礎。宋太祖金妝神像,岳神的冠戴衣著沿襲至今。以后又繪飾壁畫,遍植松柏,不斷為之增添光彩。各代經過多次修建,清乾隆年間更大加修整,又設宜道會司,以掌管全縣的道教事務。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十月初一,清高宗(即乾隆)至中岳廟致祭,當夜御制《謁岳廟》詩二首,其一為:“正正堂堂地,巍巍煥煥京。到來瞻氣象,果足慶平生。愜我長年愿,陳茲祈歲情。忽聞鸞鶴韻,疑有列仙迎。”中岳廟“得寵”于歷代帝王,由此可見一斑。廟內主要建筑,從南向北,由低至高,順次為中華門、遙參亭、天中閣,配天作鎮坊、崇圣門、化三門、峻極門、峻極坊、大殿、寢殿、御書樓,前后共11重。最北以黃蓋亭為終端,站在亭內可俯瞰中岳廟全景,遠眺蒼翠群山。中軸線兩側建有太尉宮、火神宮、祖師宮、神州宮、小樓宮等。殿宇、樓閣、廊廡等共400余間,氣勢恢宏。廟內古柏參天,碑碣林立,珍存著許多文物瑰寶。
中岳廟既是祭祀岳神的場所,又是重要的道教宮觀。道教雖然興起于東漢時代,其來源卻是我國遠古時代的巫術,后來繼承了秦、漢以來的神仙方士之傳統,歷史淵源較長。中岳廟是道教在嵩山地區的最早基地,原是為了祀奉中岳神而設的。道家尊中岳廟為“第六小洞天”,他們認為這里是周朝的神仙王子晉的升仙之處。王子晉又名王子喬,傳說是周靈王(公元前571~545年)的太子。他喜歡吹笙作鳳凰鳴聲,游于伊水和洛水之間。那時嵩山有一個道士叫浮丘公,接他上嵩山。幾十年后,有人在山中見到他,他說,告訴大家,七月七日,在緱氏山頭等我。那日,果然見他乘白鶴,盤旋數日后才離去。于是后人在緱氏山和嵩山的頂上都建立了神祠紀念他。嵩山峻極峰以東的白鶴觀,背負三峰,左右皆絕壁,即為紀念王子晉而建。
據《道學傳》說,道教創始人張道陵曾在嵩山修道九年。南北朝時,又有著名道士寇謙之在此改革“五斗米道”,創立“新天師道”。峻極門東側的《中岳嵩高靈廟碑》就是當年刻立的,碑文記載寇謙之修中岳廟和傳道的事跡,是關于這位名道最早的記錄。此后,歷代還有不少知名道士在這里主持過道場。峻極門東側還有《五岳真形圖碑》,這一高3米的碑石雕刻著象征五岳的圖象,為明代萬歷年間所刻立。據道教經典《云笈七簽》說,五岳真形圖是道士入山辟邪的護身符,一切妖鬼蟲虎都不能近。如今河南道教協會就設在中岳廟,每年農歷三月和六月廟會熱鬧非凡,這一習俗至今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