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水坡遺址、衛國故城遺址揭起紅蓋頭
2014/9/28 16:50:2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春回大地,萬象更新。馬年龍抬頭,一年好兆頭。3月2日,中國傳統文化節日農歷“二月二”,2014濮陽市“二月二”龍文化系列活動隆重舉行。農歷二月二,對每位炎黃子孫而言是提升自我精氣神的特殊日子,而對于每位濮陽人來說更是喜事連連。這一天,中華帝都———濮陽迎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水坡遺址”、“衛國故城遺址”揭牌的雙喜臨門。
2013年5月3日,西水坡遺址、衛國故城遺址,因其各具重要文化及考古價值,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了進一步提升濮陽市民的文物保護意識,加強相關的文物保護工作,同時傳播“中華第一龍”、衛國故城遺址在國內外的影響及知名度,推動濮陽軟實力增強,濮陽縣人民政府在西水坡遺址、衛國故城遺址上,分別制作設立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碑標志牌。
當日,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國務院參事室新聞顧問趙德潤,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徐蘭峰,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長郭巖松,光明日報高級記者程偉光、中國民族博覽雜志副主編練培黎、中華書畫院雜志社河南辦事處主任欒增祥等出席儀式。趙德潤、徐蘭峰一同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揭牌。西水坡遺址
保護規劃提上日程
1987年5月,“中華第一龍”出土于濮陽縣城西南隅的西水坡。中華第一龍的出土,在當時的考古界乃至整個社會引起了轟動。新華社用十九種文字刊發了這一重大發現,香港、澳門、美國、英國等各大媒體進行了轉載報道,堪稱當年文化界一件盛事。自此,濮陽被業內專家學者冠以“龍城”、“龍鄉”、“龍都”的美譽。
發掘期間,在西水坡發現大規模的古墓葬群,包含仰韶、龍山、東周和漢代等幾個時期的文化遺存,尤以仰韶文化最為豐富。其中45號墓最為顯耀,墓主人的東西兩側分別擺有蚌塑龍虎圖案,經科學鑒定,距今已有6400多年,其中龍的形象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時間最早、體型最大、形態最逼真的龍形象,被專家譽為“中華第一龍”。隨后,來自全國的歷史、文化專家對濮陽這塊區域龍文化內涵的潛心探索,始終還在繼續。
去年5月,隨著國務院關于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公布,我市各相關單位便開始著手在提升文物保護等方面下功夫。為進一步增強市民對文化遺產的尊重和文物保護意識,濮陽縣人民政府在西水坡遺址制作設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碑標志牌。該碑為優質青石材質,通高2米,寬1.5米,正面鐫刻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志,背面鐫刻有西水坡遺址簡介。目前,市縣兩級政府對這一國保單位的保護、開發、利用給予高度關注,已經就如何做保護規劃擬定了立項報告。衛國故城遺址
初步規劃將建故城展室
據《左傳》記載,衛國國都帝丘自公元前629年始到公元前232年遷出,計388年,歷二十位國君。帝丘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國都。而它所記載的古時之帝丘,便是今日之濮陽。衛國故城遺址,位于濮陽縣的五星鄉和胡狀鄉交界處。20世紀60年代,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先生就十分關注失落的衛國都城遺址,根據史料記載的大致輪廓,他圈定該遺址就在高城一帶,并組織人員到濮陽考察,初步確定這里是一座古城址。
自2002年起,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濮陽市文物保護管理所等專家學者,把目光聚焦此地,經過對該遺址進行全面的調查和鉆探、試掘及論證,最終一致認為該城址是春秋晚期至戰國時的衛國都城———帝丘(濮陽)所在地。該城址東1000米有傳說中的顓頊太子墓(程莊遺址),南1200米為王崗古墓群,向西5000米為———瑕丘遺址。向南25公里的長樂村為顓頊避暑地———長樂亭。初步確認該遺址是一處面積約916萬平方米(不包護城濠)的古城址。值得一提的是,發掘過程中專家發現,該處存在一處面積較大的龍山文化遺址。
據歷史記載,衛國故城消失于漢代的一次黃河決堤,一次性埋入地下。據分析,地下應有保存完好的古城池結構布局,是非常難得的文化遺存。而今,面對歷史饋贈的歷史文化寶藏,濮陽人已經就保護規劃擬定立項報告。初步規劃在高城村附近建立衛國故城展室,以沙盤形式復原衛國故城模型,并將發掘中出土的文物進行展示,待條件成熟,再對衛國故城做深度發掘。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濮陽早報 2014-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