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許都故城不在許昌
2014/9/28 17:04:44 點擊數(shù):
【字體:大 中 小】
在三國時代,許昌這個小縣城因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一舉成為天下的中心,從而也加快了自己城市化的步伐。1800年后,我們回望那段滄桑的歷史,當年的許都現(xiàn)狀如何?它經歷了怎樣的歷史變遷?
許都故城不在許昌
初到許昌,悶熱欲雨,匆匆坐上一輛出租車,想尋找有關曹操曾經生活過的遺跡,司機則直接把我們帶到了衙前街的曹丞相府。
這是一處嶄新的建筑,三進院落,氣勢宏大,據(jù)說完全按照曹操原來的府邸格局重建,有相府客廳堂,有文學精舍賦詩樓,有接待外賓的鴻臚館,有青梅煮酒亭,還有修文習武的永始臺,完全的仿漢風格,頗有氣勢。
丞相府已經經營半年。但我們到來時正值關門之際,一行參觀的人悄然到來,給幽寂的院落,增添了一絲生氣。
相府之外的廣場上,游人如織,或游弋于高大的牌坊下,或嬉戲于挺拔的曹操像旁,或流連于古樸的府衙前。給人的感覺就像置身于曹操正在生活和辦公的地方。
這是一個歷史的錯覺。像我們一樣,每一位經過許昌的匆匆過客,來過這里,很容易誤解,許昌這個曾經在三國時代影響中國歷史的地方,它的歷史就隱藏在這些嶄新的建筑里。仿佛,當年的許都,就是現(xiàn)在的許昌城,許都故城的遺址,就在這附近。
許昌三國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史友仁說:“許都真正的遺址在許昌東南的許昌縣張潘鎮(zhèn)古城村。”
曹操讓許縣飛躍
從許昌市出發(fā),一條寬闊的馬路,直通許昌縣張潘鎮(zhèn)古城村。
這是一個刻滿歷史的村莊。
公元前11世紀時,周武王冊封太岳伯夷之后文叔于此,建立許國,城闕即在今天的古城村。這是許昌城市化的初始;至戰(zhàn)國時,許國封地為韓國所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推行郡縣制,許地始稱許縣,隸屬潁川郡(郡治陽翟,即今禹州市)。
許縣的飛躍,始于東漢建安元年,也就是公元196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遷都于此。
之前,曹操駐扎此地,建有官署,漢獻帝來時,不得不將自己的官署進行改造,作為皇宮,而自己,只得住在皇宮外的軍營里。
隨著實力的日益強大,曹操和他的后代開始擴建堅固而豪華的皇城,作為內城,專供漢獻帝及宮妃居住;而在內城之外,又增建了外城,作為文武官員的居住地。其中外城是內城的5倍。
許昌之名來自曹丕
經過曹操的擴建,許都面貌大變,已經完全具備帝都的氣派。據(jù)《許昌縣志》記載:城內的建筑除街房、民宅、官署外,著名的還有許昌宮、景福殿、承光殿、永始臺、毓秀臺、丞相府等。其中許昌宮是漢獻帝臨朝聽政及后妃居住的地方,毓秀臺是漢獻帝祭天的地方。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取代漢獻帝,建立魏國,并遷都洛陽。次年,曹丕以漢亡于許,魏昌于許之意,改許縣為許昌,這就是“許昌”最初的來源。同時,他還列許昌為魏“五都”之一。據(jù)《元和郡縣志》記載:“魏遷都洛陽,宮室、武庫猶在許昌。”曹丕在位不滿七年,卻先后四次“行幸許昌宮”,并委派司馬懿鎮(zhèn)守許昌,可見許昌在曹操父子心中的地位。
在其后很多年里,許昌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至南北朝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十一月,魏周幾寇許昌,許昌潰,夷許昌城”。
曹操苦心經營的一代帝都就這樣掩埋在廢墟之下。
漢獻帝“祭天臺”今猶在
許都內城已化為麥田
出古城村東行一里許,路口豎立著一座高大的門樓,“漢魏許都故城遺址”八個大字赫然在目。這就是我們要找的故城遺址了。
縱目四望,除了遠處綠意盎然的村莊與正南方一挺拔的高臺外,全是剛剛收割過的麥田,白森森的麥茬,在陽光下非常耀眼。
眼前的景象,無法與一代帝都的面貌對接。一個王朝的背影,除了這座挺拔的門樓提示以外,似乎淹沒在中原農村的大地之中。
但我們還是發(fā)現(xiàn)了不同。附近馬路東側的麥田,明顯比西側的麥田高出許多,有的地方甚至高出兩三米。這種景象向南一直延伸到高臺旁,向北則過了我們來時的公路,延展到對面幾里外。
“這兒就是城臉兒,我們來這里種地時,都說到城臉兒去。”正在地里忙活的盆李村村民李大寶說。他所說的“城臉兒”,實際上是“城里”。
漢魏許都故城分內城和外城,這些高高的麥田實際上是故城的內城。它狀如小丘,大致呈方形延展。
站在麥田的邊緣,有一種高高在上的優(yōu)越感,這大概就是其“都城血統(tǒng)”的不同之處。我們在麥田的邊緣地帶,發(fā)現(xiàn)裸露出來的兩三米高的土層明顯是加工過的夯土層,其間還夾雜著漢磚漢瓦及陶器的殘片。而在地頭,這種殘片到處都是。
李大寶說,以前,他們在“城臉兒”耕種的時候,經常會發(fā)現(xiàn)墓丘,這些墓丘全部是藍磚砌就,里面擺設有桌子凳子等房間設備。這些墓丘在30多年前平墳時期,被毀掉了很多。
李大寶說,不少村民在城里挖到了完整的漢磚漢瓦和漢銅鼎、銅矛、刀劍、錢幣等。史友仁也說,1981年,曾出土過戰(zhàn)國玉璧,制作精美,上飾龍鳥圖案;后來在1985年還發(fā)現(xiàn)了一件四神柱礎,上雕刻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圖像,應該為許國宮殿建筑構件。
一代帝都最后的見證
我們順著馬路,走了不到兩公里,即到達高臺。這座高達15米的高臺,就是毓秀臺,為漢獻帝祭天處,也是漢魏許都故城內城唯一可以看到的歷史遺跡。
許昌市旅游局副局長解淑云說,在古代,皇帝有春秋祭天祈福之舉,毓秀臺的建筑,完全按照祭祀要求建筑。據(jù)《漢魏故城圖》記載,毓秀臺前設有漢御殿,為漢獻帝祭祀前沐浴齋戒和休息之處,還有神廚、宰牲亭等祭品存放之處;臺頂則為祭祀場,正中為玉皇殿,其頂為圓錐形,廟基為方形,體現(xiàn)古代“天圓地方”的理念,貴為天子的漢獻帝就是在玉皇殿內祭祀“天爺”玉皇大帝的。
解淑云說,從玉皇殿拾級而下,是青磚鋪地的廣場,矗立著象征四方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石像,正中則為青銅神壇,這里是天子每年秋天祭天處。
據(jù)說廣場的兩旁還建有獨特的月神臺和雨神臺,每到望月之夜或夏日干旱,天子前來祭月或求雨。
在毓秀臺的南端,還有一座門,有99級臺階通到臺頂,象征登了九十九重天才能叩見玉皇大帝。這顯示了皇權的威嚴。
我們無法想象,漢獻帝當年祭祀時冠蓋云集、旌旗滿臺的景象。這個進入許都的皇帝,當年享受的是曹操跪在石板上迎接的待遇,但隨后,他卻發(fā)現(xiàn),自己很快成為曹操的傀儡,忍辱偷生。也許只有在此時,漢獻帝才能感覺到自己貴為天子的身份,才能拾回自己天子的威嚴。
解淑云說,毓秀臺是一個創(chuàng)造雙贏的場所,它既讓漢獻帝找回了自尊,也讓曹操籠絡人心穩(wěn)定了朝野,形成“人心向天子,個個贊曹侯”的政治局面。
但這種穩(wěn)定局面,最終在第25次祭天時被打破。這一次,漢獻帝正在祭天時,突然狂風大作,烏云遮天,嚇得漢獻帝渾身顫抖;這時候曹操正病重洛陽,不久殞命,他的近臣就利用這一自然天象,制造“漢室氣數(shù)已盡,魏國當興”的輿論。
這一年是公元220年,漢獻帝被迫將帝王之位禪讓給曹操的兒子曹丕,劉家四百年江山終于完結。
毓秀臺已經毀壞大半
歷史的風煙遙不可及,但現(xiàn)存的毓秀臺逼真地立在眼前,昔日的影蹤已點滴不存。
在一馬平川的空曠原野上,毓秀臺現(xiàn)在15米的高度,格外引人注目。遠遠望去,臺頂?shù)姆课荩约八膰[綠的植物,裝扮出其獨特的氣質。
毓秀臺東側,已開辟一塊不大的廣場,從此廣場上行,有臺階可上毓秀臺,臺階頂端設有大門,門上旗幟飄揚。
臺頂猶如一處農家院落,實為三座大殿,正中大殿為天爺?shù)睿鏂|背西,其余兩座為偏殿,供奉著十二奶奶等塑像。每座大殿里都有一位年邁的老太太把守,每有游客進入,都會力勸往功德箱內捐錢。她們說,三座大殿為盆李村不同的人蓋起,自然各有收益。正是正午炎熱時分,游客幾乎沒有,我們的到來,打破了臺上沉沉欲睡的氣氛,她們打起精神,競相招徠。
我們環(huán)顧院落,發(fā)現(xiàn)它實在逼仄,不過四五百平方米左右的格局,還不如當?shù)卮迕竦囊惶幵郝洹_@當然跟毓秀臺的格局關系不大。
盆李村村民高大爺說,他記事時,毓秀臺其實很大,比現(xiàn)在的面積大了一兩倍,臺頂原來的天爺?shù)睢⑻焱醯睢⑸介T和東西廂房格局也很大,香火也一直很旺盛,夏天中午的時候,小孩子經常來這里納涼,非常涼爽。
高大爺非常遺憾地說,這些原來的建筑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毓秀臺上的土也被附近的村民拉走墊地,所以逐漸縮小到今天這樣的規(guī)模。
滄海桑田,不過幾十年間。走過1800多年的毓秀臺,經歷了多少風雨,經歷了多少戰(zhàn)火,卻在這幾十年間,面貌迥異。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東方今報 2009-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