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焦作非遺老虎舞需兩人合作:一人舉虎頭 一人撐虎尾

2014/12/10 16:55:50 點擊數: 【字體:


 

    “祖祖輩輩耍老虎耍了這么多年,終于耍出名堂了。”7月30日,焦作市中站區東馮封村村民常和平高興地對街坊鄰居說道。常和平是常家武虎第二十七代傳人,也是常家武虎的市級傳承人。

    原來,今年7月中旬,國家文化部辦公廳公示了進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其中咱焦作的耍老虎傳統舞蹈位列其中。焦作耍老虎傳統舞蹈在焦作轄區廣為流傳,其中中站區常家武虎、中站區小尚虎舞、溫縣西周村虎舞和沁陽言狀老虎最為典型。各個地方耍虎各具特色,每年春節前后都會為鄉親們獻上一份文化大餐和視覺盛宴。

    【現場】耍老虎表演精彩紛呈

    7月30日一大早,焦作市中站區東馮封村常家祠堂內外聚集了上百名村民,祠堂院子里五張方桌和兩把椅子搭成了一座“山”,其中兩把椅子在最高處。圍觀村民告訴記者,這就是常家武虎搭建的“山”,村民扮演的老虎要在“山”上表演。

    9時許,常家武虎表演正式開始。常家武虎第三十代傳承人趙祥扮演“虎頭”,常海濤作為“虎尾”扮演的老虎在山下小憩,突然不遠處傳來一陣巨響。老虎驚醒,向四周張,只見一個打虎將手拿手柄從遠處而來。老虎見勢頭不對,起身山上。打虎將離去。

    在攀山時,威武凜凜的老虎不時伸伸懶腰,還不時與跟隨它的狗熊搭訕。老虎精彩的表演,贏得了父老鄉親的陣陣掌聲。

    五分鐘后,老虎突然看到山腰中有一對父子正在農田里干活,趁父親不留意,老虎一個猛撲來到孩子身邊。說時遲那時快,老虎緊步上前張口咬住了孩子的腰部。這時,打虎將聞訊趕來與猛虎搏斗。最終,孩子被救出,老虎狼狽而逃。

    東馮封村村民、常家武虎第二十七代傳承人常和平對記者說,聽說記者要來村里采訪常家武虎表演,在外打工的三十代傳人特意回來。

    【淵源】

    耍老虎是本地特有的民俗文化

    老虎本是兇猛的野生動物,它雄偉健壯,一向有王者風范。素有“河朔名邦”之稱的山陽大地,傳承發揚了我國的虎文化。

    傳說孫思邈曾在山陽大地行醫多年,一天,路遇一只斑斕猛虎擋住去路,原來有一根長長的骨頭卡在了虎的喉嚨里。孫思邈順手摸出身邊一只行醫時用的銅鈴套在胳膊上,把手伸進了虎口,把骨頭拔了出來。后來老虎為了報恩就常陪伴孫思邈,還讓孫思邈騎在它的身上。

    更為重要的是,耍老虎傳統舞蹈已成為獨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老虎多用彩布制成皮,虎尾用鋼鞭制成,頭也用竹、鐵絲做骨架,紙糊彩繪而成。

    老虎的表演主要以兩人合作為主,一人舉虎頭,一人撐虎尾,伴隨著鑼鼓表演各種動作,有撲、跌、甩等,或凌空撲咬,或就地翻騰,或嬉戲打鬧,神氣活現,觀眾掌聲不斷。

    武術融入虎舞之中

    焦作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非遺辦主任韓麗介紹說,焦作地區耍老虎的地方很多,被列入省級非遺名錄的有四家,即中站區東馮封村的常家武虎、中站小尚虎舞、溫縣西周村虎舞和沁陽言狀老虎。 那么,這四家耍老虎各有什么歷史淵源和特點呢?

    東馮封村民間“社火”內容豐富,武虎、盤架、高蹺、推火車、霸王鞭等多種民舞,數百年來世代傳承,武虎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項目。常和平說,常家武虎是明朝萬歷年間,常家第九世祖常一顯、常一貴等,在練武期間,有感于生活的單調、習武的枯燥和局限性,從老虎的習性中受到啟發,取出家中藤籠、床單,加以美化,結合常家武術,模仿家貓的騰、跳、撲、臥等動作,獨創常家武虎。

    數百年來,常家武虎代代相傳,世傳30余代,經久不衰。常家武虎由武虎和儀仗兩部分組成,演出人員多達百人,儀仗、武虎交相呼應,極具民間舞蹈純樸、熱烈的特性。

    【小尚虎舞】

    經典民間舞蹈項目

    小尚虎舞誕生于焦作市中站區小尚村,該村是本地著名的武術之鄉。小尚村村民、小尚虎舞第九代傳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祥朝說,張氏第十九世人張書庭是清朝道光年間小尚村人,自幼習武,拳藝精湛。約1850年,其集多年武藝之大成,將武術和民間舞蹈、民間傳說融為一體,創編了“耍老虎”民間舞蹈。

    “從1850年至今160年來,經10代傳承,逐漸提煉成了由刀、槍、釵6路虎架,平地虎、丘陵虎、高山虎三種表演形式組成的經典民間舞蹈項目。”張祥朝接著說,虎舞表演由儀仗打擊樂隊和虎架兩部分組成。

    7月30日上午,小尚村幾十名村民冒著高溫,在該村村委會表演了精彩的耍老虎表演。張祥朝向記者介紹中,之前的表演,一般程序是在鼓樂聲、火銃聲中,各路武術演員吶喊助威、打場,而后,手執槍械的耍虎者先行進場,以武術套路逗虎入場,隨著激越的節奏,震耳的火銃聲,舞虎在場內或高臺做出撲、咬、騰、挪、躍等各種驚險動作,并繞場表演,或急速奔跑、跳躍,或緩步騰挪,其表演場面宏大、熱烈,場內場外遙相呼應,極具觀賞性和藝術性。

    “看到小尚虎,渾身抖一抖;手拿虎頭轉一轉,不是一般都能干。”形象說明了小尚虎舞的技藝和功夫之深,影響之廣。

    【溫縣西周村虎舞】

    被拍成錄像片傳播到海外

    溫縣北冷鄉西周村的斗虎是焦作地區非常有影響的民間藝術,自清朝年間開始至今已有近二百年的歷史,村民代代相傳從未間斷。

    西周村人在前輩斗虎表演的基礎上不斷加工演練,開拓創新,由傳統的單虎表演變為群虎表演,表演節目有平地斗虎、單桌盤虎、群虎盤桌、虎盤單桌、虎盤單椅、虎盤雙椅、虎躍龍門、虎上高塔等十幾個,不同形式的表演可達兩個多小時。

    西周村的斗虎表演多次參加市、縣和其他重大會議慶典以及工程建設項目開工的慶祝活動,在太極拳年會上的表演還被外國友人拍成錄像片傳播海外。

    【沁陽言狀老虎】

    驚險性和觀賞性極強

    言狀老虎是沁陽市王召鄉言狀村虎舞。據村里虎舞表演藝人講,每年二仙奶奶的祭拜儀式上王召鄉許多村莊都會有言狀村的舞虎表演。

    據焦作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普及宣傳手冊中得知,言狀虎舞表演,首先是開場白“疾三鞭”,由拜四方和參神等動作組成。主要器具具有老虎、鑼鼓、有直徑1米的羊皮鼓一個,直徑70厘米大鑼一個,二鑼直徑50厘米,三鑼直徑50厘米,大鈸致敬40厘米兩面,小鈸30厘米兩面,還有單桌、方桌、古式大柳圓椅、梅花樁、鐵絲繩以及兩架5.6米高梯等搭成的天橋。

    傳統的虎舞表演套路是老虎蹦方桌、蹬大椅、上3米梯,表演的老虎只有一只。現在的言狀老虎在表演形式上增加了上梅花樁、上高橋、高空踩鋼絲繩,高度和難度都大大增加,驚險性和觀賞性極強。

    破繭

    培養非遺傳承人

    眾所周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要靠藝人的口傳心授。因此那些掌握著傳統技藝的傳承人,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代相傳的核心與紐帶。但是,在記者采訪中,對焦作耍老虎傳統表演的繼承發展有點擔憂。

    東馮封村常家武虎的第二十七代傳承人常和平,已年過六旬,由于耍老虎表演對身體素質要求較高,已幾十年沒有再耍老虎表演了。而第三十代傳人趙祥、常海濤雖二十來歲,身體強壯有力,但面臨著現實生活的壓力,長期在外務工,只有春節前后才會耍上幾天。這種情況在中站小尚村、溫縣西周村以及沁陽言狀村,均存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年齡偏大,后繼無人的窘狀。

    韓麗認為,傳統文化逐漸被主流文化邊緣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面臨后繼無人的危機。為此,應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長效機制。

    同時,大力提升人們的非遺保護意識,吸引更多的人主動學習,才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綿延不斷。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東方今報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