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編者按:中國佛教隨著信息化時代的進程出現了許多新的弘法方式。如網絡弘法、音樂弘法、建筑弘法等。也出現了諸如“生活禪”“白領禪”“學人禪”等具有特定含義的名詞。中國社科院研究員王志遠教授提出:用書畫作為參禪悟道的憑借。具名“書畫禪”。他認為:講“書畫即禪”,并不意味所有書畫都是禪,而是說,作為書畫禪,必須達到“書畫即禪”的境界。在當代弘法的諸多法門中,書畫禪應該列入,同時也具備列入的極大可能性。當今佛教界應該把書畫禪列入僧侶教育的必修課。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志遠教授此觀點摘自他撰寫的第三屆世界佛教論壇主題論文《論書畫禪在當代弘法中的特殊作用》。
書畫禪這個概念是從哪里來的?頭幾年也有人提出來,叫禪意書畫,我覺得不究竟,因為名為禪意,其實落腳在書畫二字之上;而書畫禪,行于書畫,立意在禪。
書畫禪,顧名思義,就是用書畫作為參禪悟道的憑借。它是一個橋梁,是一個工具,通過它,達到參禪悟道。在書畫創作或書畫欣賞中,做到這樣幾個方面:第一,領略禪意;第二,把握禪道;第三,融入禪境;第四,證悟禪心。這是四個層次,也是書畫禪的四個功能。達到這個程度的,才能稱為書畫禪,你達不到這個,那你就只是想畫個畫,或者說有點兒禪意,那么還達不到書畫禪的這種高度。
“書畫禪”是不是我們今天突然臆造出來的一個東西呢?其實我們提到書畫禪,大家肯定首先就能夠想到明清以來的幾位僧人,比如說八大山人和石濤。我們知道,社會上的人,對佛教的認識,是不同的層面的。佛教里邊最著名的譬喻之一,是“盲人摸象”,作為盲人,有各自的摸法,所觸及的部位都不一樣,那么得到的印象就都不同。那么社會中相當一部分人,他們沒有那么多的機緣和佛教中很有修持的高僧接觸,對佛教了解有限。但是書畫可能是他們生活中更容易接觸到的東西,而這里邊,讓他們耳熟能詳的,讓他們一見難忘的,現在比較突出的,就是像八大山人、像石濤這樣的人物。人們通過他們的作品才發現,佛教僧人畫出來的畫,居然如此不同,在他們心目中,佛教就是八大、就是石濤、就是頂級的文化。
如果說把這樣的書畫歸入“書畫禪”,那么它與禪的本質是如何聯系在一起的?
當我們在理論上知道,禪要直指人心,要不立文字,那么不立文字立什么?用什么才能夠直指人心?其實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書畫禪恰好是一種不立文字而直指人心的東西,他沒有那么多的說教,不用那么多的邏輯推理,它是很直觀的,一下子就抓住了最根本的東西,一下子就道出來了。道出來什么呢?就是你心里感受到了,卻說不出來的那個。難道這不就是禪么?我們看了那么多的公案,研究過那么多,其實,都是在悟到了“什么”那一點的時候戛然而止。禪宗說不立文字,但是連篇累牘,汗牛充棟。不過,盡管他說了一百個故事,一千個故事,但是你仔細看,沒有一個故事說他悟道之后,那個道究竟是什么。為什么呢?因為那不是拿語言能說的東西,你心里明白就是明白了,不明白,那就等下一回的機緣。這就是禪宗之所以讓大家感興趣,去追求,而且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如果回到書畫禪的話題,我們認為通過一些具體的作品,無論是八大的,還是弘一的,我們都體會到了書畫確實具有一種禪的力量。如果把握得好,它就是禪的一種工具。這就是我們對于書畫禪的一個最基本的認識。(原標題:王志遠:僧侶教育要修“書畫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