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釋永信代表一襲僧衣,言語樸質,在代表團駐地接受了采訪,談文化與文化“走出去”——
中國文化走出去是一種必然。中國幾千年沒有間斷的文化傳承,已經證明了她的生命力。加上中國今天的發展,文化具備了走出去的后盾。因為文化強盛和國民強盛是連在一起的。別人會因此向往你的文化,引進你的文化,探究你文化的價值。反過來,在與世界的互動中,我們也可以探求自身傳統的價值所在。
文化走出去,對方不是被動的,是從他的角度對你借鑒吸收。少林是傳統文化的一個代表,比如日本對待少林文化時,推崇的是達摩的不倒翁精神,9年面壁的毅力,慧可舍身求法的意志。比如西方歡迎禪宗文化,看重的是對簡單生活的追求。這個過程中,你的文化被他接受了,你就走出去了。
這說明,我們的傳統與當今世界的需要是一致的、吻合的,要對自己的傳統有自信,要有自己的文化信仰。沒有自信,你的文化也走不出去。其他民族按照他們的需要,引入我們的文化,這也告訴我們,對于傳統文化要尋找積極因素,有取舍地繼承和發展。
有新聞說斯坦福大學開設了少林功夫課,其實美國很多大學都開有這門課。我們都是被請去的。一切隨緣,只要我們做到,世界就會有需求。應當帶著為世界做貢獻的態度走出去,這是一種“法布施”。走出去不是一廂情愿的,不是我到國外,就是走出去。重點在提升出文化的人類價值。我們在少林寺,成千上萬的人到這里來,很多人住進少林學習,這也是走出去。他沿襲了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我走進了他的生活、走進了他的心里,這才叫走出去。(原標題:釋永信代表:少林“走出去” 是為“法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