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核心提示
嵩山寺觀林立,其中木雕藝術是優秀民間文化藝術的縮影。但今天木雕藝術長期無人問津,加劇了嵩山木雕失傳的危險。登封君召鄉郭嶺村的郭占家和嵩山腳下的王振北都從事木雕工藝。郭占家1998年曾被中國民協授予“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王振北2003年被共青團河南省委和河南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授予“河南省優秀青年工匠”稱號。憑著對嵩山木雕藝術的熱愛,王振北、郭占家主動配合登封市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放牛娃三拜名師
郭占家的父親是有名的木雕藝人。在他的影響下,郭占家也愛上了木雕。
王振北12歲輟學,每天到太室山放羊。看著羊兒吃草,他拿起隨身帶的小刀,在一些木棒上刻畫。1990年,他打聽到湖北有一個叫陳海泉的雕刻藝人,遠近聞名。當時,陳海泉住在湖北大冶,王振北便騎著自行車去拜師,好不容易到了陳海泉家,被一句“祖傳手藝不外傳”給打發了。王振北有些心灰意冷,但他不能放棄埋藏在心底多年的藝術理想。過了幾天,他又騎車去了大冶,可陳海泉依然拒絕了他。時隔不久,王振北再次南下,陳海泉被這個執著的漢子感動了,收他為徒。
木雕藝術博采眾長
學會了老師的手藝后,王振北并沒有完全拘泥于陳氏雕刻的手法,而是結合自己的想法,將南方雕刻中的細膩精致融入其中,進行完善和改進。后來,王振北又遍訪嵩山南北的雕刻名人,結合各家所長,形成了能夠代表嵩山風格的木雕藝術,人們親切地稱之為嵩山木雕。
郭占家經常跟著父親到外地做活,每到一處,郭占家就到處看當地的木雕,看見好的,他就學著樣子做出來。慢慢地,山水人物、花鳥草魚、飛禽走獸在他的手下,雕琢得生動逼真,栩栩如生。
嵩山木雕的代表作是中岳廟大殿的盤龍藻井,群眾俗稱老龍盤窩。木雕傳世作品還有散落于民間的八仙桌、太師椅、匾額、屏風、佛像等。
嵩山木雕絕處逢生
郭占家一生收徒無數,可現在只有兩人還在繼續做木雕工藝。登封市文聯副主席常松木說,嵩山木雕長期無人問津,面臨著失傳的危險。
在登封市文聯的大力支持下,11月9日,經過幾個月的籌劃,嵩山木雕藝術研究所在嵩山腳下的王振北家中舉行揭牌儀式。嵩山木雕藝術研究所對嵩山地區木雕藝術的保護分為靜態和動態兩項,靜態保護指搜集嵩山地區木雕藝術相關資料、圖片,包括嵩山周圍所有的寺廟、道觀、府第以及民居上有代表性的嵩山木雕藝術,挖掘出嵩山木雕藝術精華,策劃出版畫冊《嵩山木雕藝術》;動態保護是以加強嵩山木雕技能培訓為主,研究、開發、搶救嵩山木雕的各種雕刻技法及表現形式,并將研究開發成果推向市場,在喚起對此項目進行系統搶救與保護的同時,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和熱愛嵩山木雕藝術。(原標題:嵩山木雕技納南北 傳世工藝今有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