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王振北

2012/5/30 16:59:14 點擊數: 【字體:


王振北

       
     一提起河南嵩山,人們不由得會想起聞名于世的少林寺。少林功夫和少林故事,讓人們驚心動魄、如醉如癡。然而和少林功夫同樣迷人的一種文化遺產卻鮮為人知,它是一種靜中有動的舞蹈,無聲的交響樂章,平面的又是立體的圖畫——嵩山木雕。

  相對“功夫”,木雕的觀賞群和受眾面當然沒有那么寬,但作為一種藝術門類,你只要走進嵩山的廟宇、民宅、古村,你就會嘆為觀止,這里的木雕不僅多,關鍵是“技納南北之精華,隱含匠師之靈氣”,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中國木雕南北方風格迥異,北方粗獷渾厚,南方精巧秀麗。而嵩山因為地處中原,三教薈萃,不但集南北之精華,而且刀法和技法更是獨放異彩。最有名的是中岳廟里的“老龍盤窩”。這是用幾百根木塊組合的小斗拱組成由四角形變成八角形的圖案,無論四角還是八角,層層變化無窮,正中用深浮雕及圓雕技法雕出一尊盤龍,口含寶珠,整條龍似在扭動騰飛,胎底施朱點翠,堆金瀝粉,令瞻仰者在五彩斑斕的雕飾前陡然產生一種敬畏感。傳統的象征寓意和祈望心理,將民族的哲理、倫理思想和審美意識融為一體,渾然天成。

  這也是一種功夫!蓋世無雙的功夫!

  游人千千萬萬,專門來看木雕的卻只碰到一個。

  1987年3月,正是中岳廟會。人山人海。有名的木雕作品 “老龍盤窩”就在這個廟的峻極殿的殿頂。趕廟會的人走了一撥又一撥,唯有一位青年在殿內呆了近三個小時!他仰著腦袋,看啊想啊,被那精美的木雕鎮住了。這個人就是王振北。誰都沒有注意他,而一個道士卻“盯”上他了,好奇地問他為什么在這里看這么久,而且老往上看?

  王振北說,我是學木雕的,這里的木雕藝術讓我一步也挪不動了,因為我是剛學,師父能給我講講嗎?

  游人千千萬萬,專門來看木雕的卻只碰到一個。道士可能也是個木雕藝術愛好者。他說,這個圖正名叫“藻井”,俗名叫“老龍盤窩”,是清中期的作品。圖案上有線雕、淺雕、深浮雕、陰雕、透雕、雙面雕、圓雕……你能說出來圖上什么地方用了什么技法嗎?

  王振北對答如流,并說,我就是想把這種傳統藝術傳承、光大下去。道士聽后很感動,寒暄,讓座,請茶。道士高興地說,小伙子,在這里認真地看吧、學吧,一天兩天、半月一月都行,廟里供你的飯!

  接著道士又給他講了個故事。當年中岳廟奉乾隆圣旨重修,工地上來了一個找活干的老頭,工頭并不在意,給了他一個大樹根要他隨便做。大殿完工后,頂上還空了一塊,這時工頭才想起那個找活干的老頭,可人已不見蹤影。大樹根已雕成工件用紅布蓋著,將布掀開,是一條活靈活現的巨龍!龍身下還有一張圖紙!工匠們趕緊將龍抬到大殿,按圖組裝,正好安在大殿的頂上,不大不小。這就是有名的“老龍盤窩”。都說那老頭是神人,所有的工匠跪在地上拜了又拜。

  聽了道士講的這個故事,王振北對木雕更著迷了。他是木工出身,學木雕是半路出家。他生在嵩山長在嵩山,木雕在嵩山的古建筑中比比皆是,但研究木雕的人卻很少,從事木雕的就更少了。別看是在木頭塊子上做文章,這可是精深的傳統藝術、是中原文化遺產的瑰寶,沒想到,竟后繼無人了!

  沒有人我來干!

  大師,你縱然滿身是藝,若藝不傳人,這嵩山木雕將如何傳承呢?

  二十多歲的農民王振北,毅然放棄養家糊口的木匠活,誓當嵩山木雕的傳承人。一開始就遇到了一個大難題,找不到師傅,直到1988年,他才在一家家具廠找到他的第一位師傅,這位師傅從事古典家具制作,也擅長木雕。王振北苦學兩年出師,掌握了古典家具的結構原理,同時又學了基本的嵩山木雕技法。但他深知學得還不夠,因為對一件作品從創意到整體布局再到具體的刀法表現,他的火候還不到,特別與“老龍盤窩”相比,自己還有很大的差距。不掌握嵩山木雕的精髓,就不可能傳承這項藝術。他天天打聽,時時尋覓,兩年后,他終于得知有位姓陳的木雕大師。

  這位大師是河南南陽人,木雕技法遠近聞名。早在20世紀70年代,他就在嵩山進行木雕創作。少林寺、老母洞、中岳廟都有他的作品。中岳廟寢殿里的龍鳳床就是這位大師的代表作。那床,似床非床,像床又像神龕,構圖緊湊復雜,結構完整協調,雕工精細,有鏤空雕、透雕,刀功嫻熟,蒼勁有力,線條自然流暢,而且是多層次鏤空玲瓏的雕法,層次分明,主題明確,屬嵩山木雕精品。這年頭大師越來越多,王振北開始對有人說的“大師”還不置可否,但看了人家的作品,不得不對這位大師崇拜得五體投地了。

  第一次騎自行車去拜師,人家不理他。過了幾天再去,人家還是不收他。歷史上有三顧茅廬的故事,如今有王振北三次拜師故事。第三次,王振北走路去。見到師父,他理直氣壯地要拜了。他說:我學木雕不是急功近利為賺錢。我已是有一兒一女的人了,我一邊打工養家糊口,一邊學習嵩山木雕,為的就是想保護傳承這項藝術。大師,你縱然滿身是藝,若藝不傳人,這嵩山木雕將如何傳承呢?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王振北的拜師辭句句在理,字字鏗鏘。老先生看著這位青年如此執著,也感動了。他何嘗不想將嵩山木雕藝術發揚光大?于是,手把手、推心置腹地教了他三年!

  王振北像塊海綿像塊磁石,不知用壞了多少刻刀,手上不知磨出了幾層血泡。三年后,師父拍著他的肩膀說,振北,我會的你全會了,我所有的功夫你全有了。你可以出山了。

  那刀已非刀,猶如神農手中的犁,畫家手中的筆,懸崖飛流的瀑布,雨后空中的彩虹……

  王振北在拜師的時候是拼命學,出山后,他重點是研究。做嵩山木雕傳承人,當然要把嵩山所有木雕里里外外研究個透。他從這個廟到那個寺,哪怕一頁窗戶,一扇門他都不放過。有次在一個寺里,一位僧人聽說他要傳承嵩山木雕,問,你父親是搞木雕的嗎?既然你父親不是搞木雕的,你研究木雕就沒意思了。

  王振北有點急,顧不得語言的平和了,反唇一譏:請問,你父親是僧人嗎?

  王振北后來想想,這句話回的勁太大了。

  扎實的基本功,加上嵩山這塊風水寶地,更重要的是對木雕的藝術感覺和潛心投入,王振北的作品一件件地被藝術界認可了,而且創作沖動一發而不可收。他只要一握刻刀,就進入忘我的境界了。那刀已非刀,猶如神農手中的犁,畫家手中的筆,懸崖飛流的瀑布,雨后空中的彩虹,刀刀含著他的深情,刀刀是他熱血的奔涌。

  《喜迎回歸》獲全國民間工藝美術書法大展特別金獎;《騰輝》獲2001年中國藝壇名師精品大典金獎——這兩幅作品都被選入中國美術選集。2003年他被中共河南省委、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聯合授予“首屆河南優秀青年工匠”。2005年被鄭州市人民政府授予“農村優秀人才”。之后,王振北不斷創作,不斷得獎;不斷得獎,不斷創作。2008年,他被中共登封市委宣傳部、市文聯授予“登封市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稱號。由于他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傳承和保護研究、宣傳嵩山文化方面作出的突出貢獻,他被有關部門授予“海峽兩岸德藝雙馨藝術家”。書刊、報紙、電臺反復地介紹王振北的事跡和作品。

  王振北成了名人,因為他是嵩山木雕一把刀。王振北的刀,情凝刀鋒,刀刀有情!

  好作品是用心雕出來的。用心來雕,才能刀刀有情。

  這次到登封,我們專程采訪了王振北,看了他的多幅作品,又看了中岳廟的《老龍盤窩》,只覺得難分伯仲,讓人大開眼界。我們問他,“老龍盤窩”你能拿下來嗎?王振北笑了,當然可以。

  我們看了王振北的刀具,四十多種,扁圓尖彎鉤錐銼沖,五花八門,他說這是嵩山木雕的刀具。接著他又拿出南方木雕的刀具,也有幾十種。他一件件地給我們比劃,比出南北與嵩山不同之處。

  我又看了他的手。手很細,不是孔武有力的樣子,手掌手指也不像我想的有那么多、那么厚的老繭。他說雕塑和木雕都是雕,一個是加法一個是減法。木雕講的是寸勁柔勁韌勁陰勁,不能是硬勁蠻勁。

  我們看了他的家。兒子正在家玩電腦,在浙江打工剛回來。我問,為啥不讓你兒子跟你學?他無奈地笑笑:強扭的瓜不甜。學藝不能勉強,武力也解決不了問題。與其把我的精力放在不愿學也學不好的兒子身上,不如把技藝傳給熱愛嵩山木雕、愿為傳承中原文化作貢獻的人。

  我問,找到徒弟了嗎?他說找的徒弟不誠。應是徒弟找師父,就像我當年三次拜師一樣。說著他帶我們到了工作間,兩位小青年正在操刀飛雕,汗流滿面。我看徒弟們雕出的作品也不錯,而王振北卻笑著搖頭,說,好作品看起來是用刀雕出來的,實際上是用心雕出來的。用心來雕,才能刀刀有情。眼下,他們少的就是個“情”字。

  成了名人的王振北感到壓力很大,因為嵩山木雕的傳承人,不僅要傳藝,還要傳“情”。。ㄔ瓨祟}:下刀有情木花香——記嵩山木雕傳人王振北)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中國國土資源網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