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縝,男,公元450年—515年,字子真,祖籍順陽(今河南淅川境內)人,六世祖汪,移居江南。南北朝時期著名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杰出的無神論者。代表作品:《神滅論》
范縝少孤貧而好學,十多歲時拜名儒沛國劉瓛為師,在其門下數年,布衣草鞋,徒行于路,在車馬貴游的同學面前,毫無愧色。范縝學成后,博通經術,尤精“三禮”(《周禮》、《儀禮》、《禮記》)。性質直,好危言高論。仕齊為寧蠻主簿,后遷尚書殿中郎,永明中,曾出使北魏。
梁天監元年(502年),范縝為晉安太守,在官清廉。遷尚書左丞,以坐尚書令王亮事謫徙廣州。梁武帝蕭衍佞佛,下詔宣布佛教為“正道”,而《神滅論》此時卻在范縝親友中廣為流傳。六年,范縝回京師任中書郎,其時反對《神滅論》最力的沈約為中書令。梁武帝發《敕答臣下神滅論》的敕旨,重新挑起論戰。范縝對自己的理論作了更精辟的修訂,成為現傳的《神滅論》。大僧正法云將蕭衍敕旨大量傳抄給王公朝貴;并寫了《與王公朝貴書》,響應者有臨川王蕭宏等六十四人。蕭琛、曹思文、沈約三人著文反駁《神滅論》。曹思文以儒家的郊祀配天制度證明神之不滅,從而給范縝加上“欺天罔帝”、“傷化敗俗”的罪名。縝并不畏懼,據理反駁。最后,曹思文不得不承認自己“情識愚淺,無以折其鋒銳”。在蕭衍發動圍剿《神滅論》數年后范縝辭世。死后有文集十多卷,絕大多數早已亡佚。
《神滅論》抓住了時弊,擊中了佛教的痛處。它一問世,士林爭相傳抄,朝野為之喧嘩。竟陵王蕭子良憑借宰相的權力,慌忙調集眾僧名士,軟硬兼施,輪番圍攻范縝。但由于他們講不出象樣的道理,盡管人多勢眾,也沒有壓倒堅持真理的范縝。佛門信徒太原名士王琰,借儒家講究孝道為武器,撰文立著,企圖一下子封住范縝的口,他帶著嘲諷的口吻說:“嗚呼!范子,你怎么竟連自己的祖先在哪里都不知道!”但范縝當即反唇相譏說:“嗚呼!王子,你既然知道自己的祖先的神靈在哪里,為什么不殺身去追隨它們呢?”王琰啞口無言,敗下陣來。蕭子良又派名士王融到范縝那兒,企圖用官位加以利誘,王融對范縝說:“神滅之說既然是異端邪說,而你卻堅持己見,恐怕會有傷名教。以你出眾的才華和美德,何愁官至中書郎。而你為什么要違背眾人的信仰,自討身敗名裂呢?”范縝聽后哈哈大笑,回答說:“倘若我范縝肯于出賣人格,背叛信仰去撈取官位,恐怕早就當上尚書令、尚書仆射一類的高官,你說的中書郎又豈在話下!
范縝的剛直不阿的可貴品德,以及決不“賣論取官”的原則立場,在當時只能增加他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齊明帝建武年間(494年—498年),他出尚書省,遷領軍長史。又被出為宜都太守。他仍堅持神滅論,不信鬼神。當時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有伍相廟、唐漢三神廟、胡里神廟,當地人篤信三廟有神靈,經常祭祀。范縝在任期間,下令嚴禁祭祀活動。不久后,范縝的母親去世,他因此辭官守喪,自此至梁初,他一直未出仕任官,居住在南州。
范縝一生坎坷,然而他生性耿直,為人正派,為堅持真理,不怕威脅利誘,不惜放棄高官厚祿,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向唯心主義宗教神學展開斗爭,寫下了在中國古代思想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不朽作品——《神滅論》。他在形神關系的論證上,他的思想深度和邏輯的嚴謹不僅超越了在他之前的所有的唯物主義者,而且在整個中國封建思想家中,也是獨一無二的。他那種為堅持和捍衛真理而斗爭的勇氣,更是難能可貴。李延壽在《南史·范縝傳》的論中,曾對此作出了中肯恰當的評價:“縝婞直之節,著于始終,其以王亮為尤,亦不足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