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爾夫曾經(jīng)說過:“在油畫的背后,跳動著畫家的脈搏;在塑像之中,呼吸著雕刻家的靈魂”。不可否認,每一幅成功的作品都是藝術(shù)家生命的一部分。他們都為此嘔盡心血,也為此喜上眉梢。陳木林就是這樣一位沉浸在銅版雕刻世界中的“農(nóng)民藝術(shù)家”。
陳木林出生在河南省鄭州市北郊老鴉陳村,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農(nóng)民。平日里喜愛雕刻,并在銅版雕刻的世界里做出了一番成就。2011年他雕刻的《漢夫子風雨竹》獲得外觀設(shè)計專利和發(fā)明專利,2012年《文化巨人孔子》也相繼獲得專利。
走進陳木林的工作室,迎面而來的就是對面墻上的《福祿壽禧》。乍一看,大氣磅薄;走近細看,大氣中不失細膩,細膩中不失文雅。這是一篇文字作品,由隸書和篆書構(gòu)成。我國的隸書寫法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是一種莊重的寫法,要求橫畫長直畫短,整個書寫效果略微寬扁。“福祿壽禧”這四個字采用的就是隸書的寫法,扁平、工整、精巧,不是手寫又勝似手寫。每個標題下面有這個字不同的篆書雕刻,真乃是“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篆小篆落玉盤”。整幅作品端莊雅致,金碧輝煌。
銅版雕刻的工藝復(fù)雜,程序較多,制作難度大。到目前為止,陳木林共有七幅作品。每幅作品都精雕細琢,惟妙惟肖,幅幅都是精品。常言道:“人們只欣賞花綻放的美麗,卻忘記了它背后的艱辛”。同樣,這樣精美絕倫的銅版雕刻背后也蘊藏著艱辛的制作過程。
銅版雕刻首先要選對銅板。這一步驟看似簡單,其實不然。銅板的選擇關(guān)乎整體雕刻的感覺,感覺不對,作品就難以完美地呈現(xiàn)。薄銅板容易變形,缺乏立體感;過厚的銅板雕刻困難,太過沉重也不宜移動。經(jīng)過多次試驗,陳木林選用2毫米厚度的銅板,這樣雕刻出來的作品就極具立體感,顯得輕盈而不笨重。
選擇好圖案,就要打樣。“打樣”是制作的基礎(chǔ)。陳木林雕刻的題材,大都以歷史題材為主,《難得糊涂》富含哲理,《漢夫子風雨竹》宣揚氣節(jié),《千字文》彰顯文化。這些題材大都圖文并茂,圖案紋飾密集,字數(shù)繁多,筆畫復(fù)雜。有些地方文字與圖案相互交叉,甚至在圖上要刻字,或用圖案來勾畫出漢字的筆畫,整體圖案很是繁雜。打樣過程必須保證圖案完整、清晰,制作出清晰的圖紙。這樣出來的圖紙覆著在銅板上,才能保證雕刻的準確。
鉆銅板是鏤空文字或圖案的第一步。鉆頭是必備的工具。為了尋找合適的鉆頭,陳木林跑遍了鄭州的大大小小的機電市場。起初,為了節(jié)省成本,他選用了便宜的鉆頭,結(jié)果硬度達不到,制作過程中經(jīng)常斷裂。后來經(jīng)過多次的實驗,終于找到了合適的鉆頭。為此,陳木林一連高興了好幾天。
選好鉆頭就可以在打樣的銅板上鉆孔了。這個步驟需要把事先準備好的圖紙粘到銅板上,用刻刀把圖畫空白部分裁掉,再用鉆頭在銅板上打好孔,便于下一道工序進行切割。整個鉆孔過程需要全神貫注,否則就會斷了鉆頭,崩傷手腳。
鉆好孔后,就需要用線鋸沿著字體的筆畫或圖案的線條來進行切割,剔除字體筆畫或圖案線條之外的部分,初步形成一幅完整的圖案造型。線鋸的切割是關(guān)鍵的一步。陳木林說,在線鋸切割過程中,需要全神貫注,在制作到這一步時,一點都不敢馬虎,必須專心致志,雙眼緊盯鋸齒,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字體的變形或筆畫及圖案線條的損傷,導(dǎo)致前功盡棄。
圖案成型后,還需要經(jīng)過打磨、拋光這兩道程序來保證圖案的光滑和色澤。這兩道工序也必須精心實施,每個字,每幅畫才能展露出“金光閃閃”的容顏。由于經(jīng)常打磨這些作品,陳木林的雙手都長滿老繭,到了冬天還裂口。對于這些,陳木林笑笑說,“只要能出好作品,這都沒啥。”
金屬制品都會生銹,銅板比較容易氧化。如果不采取防銹措施,時間久了,就會出現(xiàn)銹跡,既不美觀又不易保存。陳木林為使自己的作品能夠長期存放,在保證作品色澤的前提下,采取了必要的防銹措施,這道工序,陳木林叫“上漆”。經(jīng)過“上漆”這道工序后,銅雕作品的色彩和光澤就能夠保持的更加長久。
單個的字體和圖案完工后,就要嚴格按照原文的布局和間距在有機板上進行粘貼。字要一個一個的粘,圖案要一塊一塊的拼,每一個字的間距都是用尺子量出來的,絲毫不差。
最后,經(jīng)過裝裱,一幅作品就誕生了。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作品金光閃閃,熠熠生輝;莊重而大氣,雅致而雋秀。
“字中字”是陳木林銅版雕刻的又一特色,《文化巨人孔子》就是典型的例子。該畫原名《孔子行教像》,是吳道子所畫,并題字“德牟天地道冠古今,刪述六經(jīng)垂憲萬世”。陳木林在原畫的基礎(chǔ)上,加入了自己的創(chuàng)新。在字的筆畫中刻入《論語》,一方面豐富了畫作的內(nèi)容,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畫作的美觀。雕刻的孔子畫像,衣衫飄逸,雙手作揖,雍容大度,處處透露著圣人的智慧。整幅作品形神兼?zhèn)洌嗫膳c原著相媲美。這幅作品在2012年獲得了由國家知識產(chǎn)權(quán)局頒發(fā)的外觀設(shè)計專利和發(fā)明專利。
“我這個銅版雕刻對社會有著教育作用,可以傳播文化,讓人們了解歷史”,對于沒讀過書的陳木林來講,這是他內(nèi)心最真實的期盼。筆墨書寫快意,紙張承載情感。陳木林用刻刀代替筆墨,用銅板代替宣紙,亦可以書寫快意,宣揚情感。銅板是他心靈的寄托,他將繼續(xù)利用銅板呈現(xiàn)歷史,展現(xiàn)不一樣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