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瓷始發于我國唐代的長沙窯,宋代的宋加彩也是彩瓷的一支,但是它都不構成中國彩瓷的一個主流。不構成這種主流,對后世的影響就不夠大。彩瓷真正對我們的瓷器產生巨大影響的是從明清開始的。彩瓷可以分為五彩、斗彩、琺瑯彩、粉彩,它們的分類并不是古人在生產彩瓷時就進行劃分的,而是在一代一代匠人的努力下逐漸形成的。在孫彪的文寶齋里,就有他精心收藏的彩瓷。
《清·康熙五彩將軍罐》
在孫文彪的彩瓷收藏品中,既有瑰麗多姿的五彩瓷,也有嚴整工細的粉彩瓷。五彩為明清時期景德鎮窯的新品種,到康熙時期五彩的發展有了重大的突破,基本上改變了明代青花五彩占主流地位的局面。孫文彪收藏的一對花卉紋五彩將軍罐,高60cm,罐身為直口,豐肩,斂腹,底款標識“大清康熙年制”,器形完好,頗顯敦實。罐腹繪錦地纏枝牡丹,小鳥、蝴蝶活靈活現,一派生機勃勃之景象,主次呼應,相得益彰。其繪畫工致精麗,生動傳神,畫面色彩沉穩、熱烈而不浮躁,是典型的康熙時期五彩瓷的特征。
《清·乾隆粉彩花瓶》
粉彩瓷從康熙晚期創燒,雍正時有了突破,乾隆年間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它綜合了康熙與雍正兩朝的制瓷工藝,進一步發展本朝瓷器,從而有了很多創新,以紅、黃、藍、綠、紫及多種色釉為地就是其鮮明的特征之一。孫文彪收藏的另一對黃地粉彩花瓶,乾隆年制底款,黃釉為底,粉彩繪花卉圖,黃鸝、孔雀棲息其上,疏落有致,做工細膩,色彩明麗,器形大氣,莊重典雅,一側附帶文字“動搖金翠尾,飛舞玉池陰”,呼應所繪圖案,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
《汪野亭粉彩筆筒》
而到了民國時期,為皇家專燒制瓷器的御窯廠停辦,一批出類拔萃的優秀民間陶瓷繪畫大師異軍突起,汪野亭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作為珠山八友的核心人物,通景山水的先驅,汪野亭的粉彩山水別開生面。孫文彪收藏的這件粉彩筆筒就是其典型的代表作。它具有汪野亭最鮮明的創作特征——用通景方法畫就的山水圖案來裝飾筆筒,這就是通景山水。所謂通景,就是將一個畫面以一個完整的構圖,在圓柱式的器皿上展開,讓人從任何角度都可以看到完美的畫面。從一側看,一戶人家處于煙霧繚繞的山野之中,曲徑通向家門,旁邊小舟泛游于溪水之中,愜意悠然;換一個角度看,老翁策驢尋幽,悠閑的走在小橋上,在翠色掩映的山林中,溪水自上游緩緩流淌,畫面和諧幽靜;再換一個角度,山林之中,幾戶人家散落的排列,由近及遠,層次分明,兩人交談,似乎在話著家常,一旁的桃樹花開燦爛,為淺淡的山水增添了一抹彩色。而就整體而論,畫面柔和清雅,層次豐富,韻味盎然,使觀畫者有一種“山水源頭無覓處,游子信步山水中”的意境。
無論是色彩斑斕的五彩瓷,還是變化莫測的粉彩瓷,它們通過各異的特點彰顯著屬于自己那個時代的風格。孫文彪認為這些歷經歲月滄桑洗禮而能夠存留在世間的東西,都是被天地賦予了特殊的靈瑞和使命,后人的責任就是將其保管和解讀,用以傳承歷史的人文精神,而他也一直踐行著自己的信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