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是我國獨有的鑒賞兼顧實用的傳統(tǒng)茶具,既是人們喜愛的沏茶器具,也是歷朝歷代文人墨客的賞玩之物。紫砂壺始于宋,盛于明清,迄今未艾。數(shù)百年來,喜愛、把玩、鑒賞、收藏紫砂壺的人不計其數(shù),孫文彪和孫炎燃父子二人便是其中之一。
孫文彪搞收藏已近三十多年了,名家紫砂壺是其藏品中的一大項,而且兒子孫炎燃十分喜歡紫砂壺,這令父親孫文彪十分欣慰。隨著時間的推移,父子之間相互影響,父子倆在紫砂壺的收藏觀念上也愈加一致。孫炎燃雖然涉獵紫砂壺時間不長,但對紫砂壺的研究也頗有建樹。在他們父子倆收藏的百余件紫砂壺的藏品,其中不乏陳曼生、顧景舟、韓美林、王寅春、蔣蓉等大家之作。它們形態(tài)各異,款式獨特,年代不同,工藝精湛。件件堪稱佳作。
菱形壺是孫氏父子珍藏的一把吳云根的精品壺。關于這把壺,孫氏父子和它還有一段故事。珍藏這把壺的原本是一個退休的老將軍,怎奈自己年事已高,而自己的藏品又無人繼承。孫文彪通過朋友的介紹認識了這位老將軍,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接觸,老將軍感覺到孫文彪對紫砂壺確實有研究,不僅懂得它的市場價值,而且更欣賞它的藝術價值,于是老將軍將自己收藏的珍貴的紫砂壺托付給了孫文彪。
吳云根是“紫砂七老”之一,他的制壺風格樸實穩(wěn)重,遵循傳統(tǒng)之中又別具匠心,善作變化,給人以新穎之感,有出神入化之妙。
此壺棱角鮮明,砂泥細膩,僅以壺上多層線條裝飾,不凝不滯,清爽流暢,卡蓋設計,蓋口嚴密。整體造型布局勻稱,渾然天成,毫無雕琢之氣,呈現(xiàn)著一股古樸素雅、端莊穩(wěn)重的氣息。
如果說吳云根的作品總有一股濃重的“學院派”味道,那么韓美林作為當代著名造型藝術家,他的紫砂壺作品更別有一番韻味。孫氏父子收藏的韓美林“提梁壺”就是一例。
以前古人飲茶,是將茶壺放在茶爐上烹煮,用提梁壺較為方便。提梁與壺身的重心在一條垂線上,提執(zhí)時比較省力,也不易損壞,只是斟注時容易溢出。而韓美林的提梁壺對其加以改造,采用一彎嘴的壺嘴設計,出水流暢,平滑而不散落。并采用的是花式提梁、花式壺鈕,線條溫潤流暢。其壺身刻字,體正勢圓,字體飽滿。整體形、神、氣、態(tài)兼?zhèn)洌煨蜏喨粍偨。饩车闯摚褌鹘y(tǒng)古拙和現(xiàn)代典雅結(jié)合得淋漓盡致,顯示出獨特的藝術感染力。
周桂珍的環(huán)龍三足紫砂壺作為孫炎燃的又一得意收藏之作,首先它從顏色上就顯得與眾不同。此壺使用段泥作為原材料,整體呈鵝黃色。它將現(xiàn)代意識與傳統(tǒng)藝術融為一體,三足支撐起主體,飽滿而穩(wěn)重,龍首躍出成柄力勁無窮,且神龍見首不見尾,壺蓋之上配環(huán)龍圈為鈕,有點睛之筆的妙用。壺體端正秀麗,壺身刻有全篇的《春江花月夜》,文字秀美,線條流暢,繁而不雜,周圍以山水寫意圖案襯托,與詩歌意境輝映成趣。
只有好壺,沒有好茶,豈不是一種遺憾。取一把紫砂,沏一壺好茶。任由茶葉在壺中舒展,茶香由壺中散發(fā),悠遠幽香。呷一口,綿遠悠長。仿佛經(jīng)過了紫砂壺的孕育,茶也帶上了它的味道,就如回到了宜興老街,看著夕陽西照,愜意悠然。而壺,因為茶的滋養(yǎng)而更富神韻。孫文彪說,每每把壺飲茶,手握壺的溫暖,口品茶的苦澀甘甜,感受體味的常常是人的故事,是人生的愜意與回味。
茶能雅志,壺可養(yǎng)性。在這氤氳之中,孫文彪和孫炎燃父子闡釋著對于紫砂壺由陌生演變至熟悉再升華到熱愛的過程。紫砂壺獨特的藝術魅力,讓其沉迷其間。從生活出發(fā),汲精神營養(yǎng),他們充分享受著紫砂文化帶來的快樂,更加堅定地走著自己收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