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閃動著金黃的秋色。
在這個收獲的季節,讓我們走進文寶齋,走近孫文彪,一同步入這位古稀之年老人的收藏世界。
孫文彪步入收藏行列已有三十余年,問其最初接觸收藏的原因,他說自己小的時候,由于戰亂頻繁,動蕩不安,經常吃不飽穿不暖。而自己的家鄉滎陽因其悠久的歷史遺留了許多歷史遺跡和古墓群,他經常能撿到一些遺留下的許多散落的老物件,并能用它們來換取一些生活的必需品。于是他就養成了隨手帶著一個小鏟子的習慣,沒事的時候就去路溝邊翻翻找找,這個習慣一直貫穿了他的少年以及青年時期。正是因為這種特殊的經歷,讓孫文彪從小就接觸到了古物并從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后,孫文便就逐漸將自己的收藏往一個更加專業的方向轉變。起初銅錢是他收藏的重點,到了2000年左右,在一些熱愛鈞瓷的朋友的介紹下,他開始收藏鈞瓷,而后又繼續往一個更加寬闊的范圍延展。廣泛的收藏不但拓寬了他的視野,也伴隨著發生了不少收藏趣事,孫文彪珍藏的一件紅色官瓷便是一例。他說十幾年前他在古玩城轉悠,恰巧看到一個中年婦女在低價叫賣,他根據自己的經驗,判斷此物為真品,于是果斷的買了下來,到后來被證實它果然是真品,現在這件瓷器已經成為孫文彪最為得意的收藏之一。
到目前為止,孫文彪的文寶齋已收納了千余件藏品,跨度從唐代到近現代,藏品涵蓋汝、鈞、官、哥、定五大名窯和清涼寺汝窯等眾多窯口,以及紫砂壺、木雕、書畫、玉器、掐絲琺瑯等。其中鈞瓷是孫文彪收藏的一個重點,其中包含了如劉富安、晉佩章、任星航、孔相卿、李占偉等眾多名家的作品。而僅晉佩章、劉富安的作品就占到鈞瓷總數的七成,并且兩位大師鈞瓷作品器型的百分之八十都可以在孫文彪的藏品中見到。
鈞瓷《昭君出塞》
愈千件的藏品,在普通人看來并非一般的小數目,孫文彪卻淡然一笑。他說收藏是一件修磨耐性的事情,不要總想著一蹴而就,就像他收藏“昭君出塞”那件鈞瓷的過程一樣。十幾年前,孫文彪在一個朋友那里看到了這件瓷器,它造型講究,線條流暢。釉色“紅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紅”,完美的詮釋了鈞瓷窯變的魅力,而其所形成的“昭君出塞”的景象更是令人嘆為觀止,西北大漠的那種粗狂遼遠,出塞隊伍的浩蕩氣勢,有著巧奪天工之妙,實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珍品。他當時就對其鐘愛有加,便請求朋友轉賣于他,但朋友對此也十分喜愛,他的愿望落空了。但孫文彪并沒有放棄,在之后的十幾年中,他一直關注著它的動向,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的執著堅持下“昭君出塞”成為了自己的藏品。還有他收藏的那個藍釉大克鼎,也是在晉佩章的窯口苦苦等了三天才好不容易得來的。
李占偉《花釉梅瓶》
對于收藏的體會,孫文彪還強調,耐心只是收藏所要具備的一個必要條件,具體情況要具體對待。孫文彪說,收藏那件李占偉的花釉梅瓶,就是當初剛在北京參加完展覽,得到消息后就提前買了下來。要不是自己眼明手快,很可能就會被別人買走。還有自己珍藏的“寶島臺灣”的梅瓶,上面呈現出一副臺灣地圖的樣貌,可以清晰的分辨上面的高地和平原、丘陵與盆地,南海渚島分布于四周,還有其延伸的海岸線,將臺灣的輪廓活靈活現的幻化其中。如果沒有精準的眼力,想要收藏到這般真品是實屬不易的。當然,除此之外,這種果斷與長期的實踐積累以及對各類瓷器研究的經驗分不開的。
至于如何練就這樣的眼力,孫文彪說首先要閱讀大量的書籍與資料,奠定一定的文化基礎。所以他的手邊總會放著一些關于瓷器研究的書,如《中國鈞瓷》、《中國陶瓷史》等,閑暇之余總會將它們捧在手心,細細閱讀。其次要多多交流,切不可閉門造車。孫文彪經常參加河南省收藏協會、古玩商會等組織的活動,與藏友、專家溝通交流,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自己的收藏經驗。再次就是要懂得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戰”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辨別力。收藏要量力而行,不要有賭博的心態。孫文彪說,正如‘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一樣,搞收藏切記要戒貪、戒急、戒狂。
今年,孫文彪已經七十一歲了。他告訴我們,收藏的幾十年經歷,改變的不僅是自己的心境,還改變了他對傳統文化認識的寬度、厚度。孫文彪對收藏的執著也影響到了自己的子女,他的兒子孫炎燃受到父親的影響,也加入到收藏隊伍中來。孫炎燃更喜歡紫砂壺。孫炎燃說希望以后自己可以將紫砂壺收藏和父親的藏品結合起來,向一個更加專業化的角度轉變,建立一家集交流、交友,休閑為一體的收藏博物館。
三十余年來,孫文彪執著、精心地收藏著他的藏品,構筑著無限的精神樂園,在并不寬敞的空間內,裝點出匠心獨具的文寶齋,讓意韻悠長的中國傳統瓷器文化在這里展現,讓千姿百態的藏品輝映出中華文明的熠熠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