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節期間的各大廟會上,不少游客都被黑色墊底、周身遍布五彩紋飾的泥塑玩具“泥泥狗”吸引。來自河南淮陽的邵波就在幾個廟會經營著自己的攤位,泥泥狗是怎么來的,以后的發展情況如何?記者通過與他長談,了解到邵波關于泥泥狗的一些想法。
廟會泥泥狗攤位邊,邵波一邊擺弄著人面猴、歪嘴斑鳩、雙頭狗、草帽虎,以及豬、羊、驢、青蛙、小鳥、小鱉等造型各異的泥泥狗,一邊回答顧客提出的各種問題。“你好!能介紹一些泥泥狗的情況嗎?”記者問。邵波馬上熱情地介紹:“泥泥狗是太昊伏羲陵泥玩具的總稱,傳說當年伏羲和女媧摶土造人時,用剩下的泥捏成了小雞、小狗灑向人間。而泥泥狗就是為伏羲、女媧看守陵廟的‘神狗’。”記者看到這些泥泥狗造型古拙、怪誕,色彩艷麗,具有十分原始而神秘的氣息。邵波又說:“泥泥狗源于遠古時期的圖騰文化,但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已不再拘泥自然中現實的形體,也靠藝人的直觀感覺進行創造,因而既保留了原始圖騰藝術的魅力,也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現代感。”一個學生模樣的游客也插話:“我是學藝術設計的,這些泥泥狗豐富了我從書本上學到的理論。它們造型奇特,色彩運用大膽,特別是作品中傳遞的生命力、創造力,都給我以深深的震撼。”
但此時邵波卻顯得十分沉重。他說:“泥泥狗是一種原始藝術的延續和拓展、記錄了人類文化發展的軌跡,但它的生存環境并不樂觀。”原來,泥泥狗采用古陶畫法,要經過捏、晾、上色等工序,經濟效益上不去,社會地位得不到相應認可,這是“泥泥狗”創作開發的阻礙之一。很多民間藝人也因經費不足而放棄了最初的藝術追求,每年都有藝人流失。但邵波也談出了自己的看法:“作為民間藝人,我們自身的市場意識應該增強,自己想辦法創造條件和效益,為泥泥狗的生存爭取一線希望。但我們也需要廣大群眾對民間工藝的喜愛與關注、需要眾人一以貫之的支持與栽培,需要眾人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民間工藝的可貴,并給予及時的保護。”
傳統文化廟會上的烙畫、面塑、棉塑、剪紙、布糊畫等等都帶給人們驚喜,讓人感受到自身和民族、和歷史的緊密聯系。而在這個時候,大家也需要想到,自己也該為它們的存在和發展盡一些綿薄之力。就如邵波最后對記者所說的:“我從小就喜歡泥泥狗。我從家鄉走出來,就是想讓人們認識和接受泥泥狗這一延續千年古老而又有現代感的民間藝術瑰寶,把民族傳統文化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