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張振福,1967年生,1987年畢業后在鄲城縣城郊中學任美術教師,現為中國雕塑學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員會會員、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研究院院士、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中原泥塑大師。張振福特立獨行,是常人眼中的另類。兒時玩泥巴,他捏得逼真,很受人們喜愛。長大了,他還玩泥巴,弄得差點娶不上媳婦。

憨態可掬的泥塑作品
少年結緣泥塑
“我7歲就迷戀上泥塑,這輩子和黃土結下了生死情緣!”張振福把家里的兩層樓、4間房全部當成了自己的泥塑作品工作室,形態各異的泥塑作品擺滿了每一個角落。記者每一次到他家,都發現他在全神貫注地擺弄著泥塑作品,還不停地自言自語。沒人能聽得懂他和泥人在交流著什么,也許,只有泥人才知道他在說些什么。
張振福的父親是個木雕匠,也有一手泥塑絕活,經常給人家新蓋的房屋刻字雕畫。為此,剛剛7歲的張振福腦海里,就刻錄著許多形態各異的動畫人物。他跟著父親游走鄉里時,就開始比葫蘆畫瓢刻木雕、捏泥人。他把豬、狗、公雞等捏出來,讓它們排隊,還特意捏了一個小人手拿鞭子訓練它們。大人看后都很驚訝地說:“你看,真是老子英雄兒好漢,這孩子捏得還真像!”他的父親看了也夸獎說:“振福,你真行!啥時候學的?”就這樣,捏泥巴成了張振福兒時最大的興趣。那時,張振福最得意的就是,小伙伴們像寶貝一樣珍藏他的泥人,并且奔走相告那是振福捏的。
無論是在上小學還是在上初中期間,只要一放學,他就會飛快地跑到村頭小河邊挖上一塊泥,開始捏泥人。有一次,他看到地理書上的西藏耗牛時,突然靈感來了,沒有黃泥巴,他就在本子的背面畫。老師發現了,走到他跟前語重心長地說:“振福同學,你愛好藝術是對的,但是不能耽誤學習。只有把學習搞好了,考上了大學,有了固定的職業,才能為鉆研藝術打好基礎。”此后,課堂上,他就認真聽講;課余時間,他就一心捏泥人,畫花鳥蟲魚。他立志將來上個藝術學校,好好學習研究泥塑藝術。
功夫不負有心人,1984年,17歲的張振福以優異成績考上了沈丘師范美術班。
青年癡迷泥塑
在沈丘師范美術班,張振福如魚得水。他把每天的美術課程都用泥塑、木雕、工藝畫記下來。可是,同學們對他整天與泥巴打交道投去了異樣的眼光:“大人還玩泥巴,真是個瘋子。”為此,張振福有了思想壓力。
不久,美術老師孫清祥看出了張振福的痛楚,便告訴他,人與人的審美觀不同,只要你認為自己是對的,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張振福漸漸放下了沉重的思想包袱,“玩泥巴”的積極性也隨之高漲。不久,“牛郎織女”、“關公挑袍”、“三國人物”等泥塑作品頻頻出現在張振福的抽屜里。1987年元旦,學校舉辦大型美術展覽,他的泥塑作品“桃園三結義”榮獲一等獎。
1987年,張振福畢業后被分配到鄲城縣城郊中學任美術教師。學校位置偏僻,經常沒電,熱愛泥塑藝術的張振福就在煤油燈下捏泥人。由于當時張振福并不知道泥人對土質的要求苛刻,許多捏好的泥人不久就干裂壞掉了。壞了他再捏、捏了又壞掉,課余時間就這樣被“浪費”了,有時候他連學生的美術作業都來不及改。這樣一來,校領導認為張振福不務正業,經常批評他:“振福呀,你捏這些泥人干啥?又不能賣錢。”一時間,張振福感覺到同事們都用一種怪異的眼光看他,甚至不愿意與他多說話。
當年,張振福頂著重重壓力帶著他的泥塑作品到全國藝博會參展,并獲得獎項。返回家鄉后,張振福拿著榮譽證書和媒體的報道刊樣,向親戚報喜,結果得到一堆埋怨:“搞泥塑只是業余愛好,千萬別因為‘玩’耽誤了正經的工作,教師可是鐵飯碗呀!”
由于張振福“不務正業”,許多姑娘看到他家里堆滿了泥人,到處都是泥巴,不敢接近他。一些人看到張振福捏的那些裸體泥塑作品,便說:“一個沒結婚的小伙子,捏的盡是一些不雅觀的泥人,思想肯定有問題。”為此,張振福的婚姻大事受到了泥塑的影響。
但天賜良緣,他最終結識了基本能接受泥塑藝術的劉鳳蘭。在結婚時,張振福與妻子約法三章,要求妻子不能阻撓他捏泥人,搞得劉鳳蘭哭笑不得。
雖有約法三章,但張振福對泥塑的癡迷程度,常人難以理解,妻子也難以接受。為了把作品推廣出去,張振福沒日沒夜地捏。有時為了參加展覽,他就凌晨2時起床,用三輪車拉、自行車帶,把總重量超千斤的泥人搬到展覽現場。有時剛布好展臺就遇到大雨,張振福不得不把熟睡的妻子和女兒叫起來幫他收拾泥人,最終泥人安全了,全家人淋成了落湯雞。此外,他每一次到外地參展、學習,還需要花路費和運輸費。按照妻子的話說:“幾千元的花費,買回來的就是一本榮譽證書。”
劉鳳蘭早年下崗,張振福每月幾百元的工資還不夠自己花,女兒沒了學費就不能上學,家里生活漸漸變得拮據起來。“你的泥人如果能當飯吃就好了,你要再這樣瞎折騰,你就跟你的泥人過去吧。”一向寬宏大量的妻子劉鳳蘭看著張振福把家都“掏空”了,難免發幾句牢騷。張振福認為妻子在關鍵時刻不支持他而感到不解,夫妻之間便開始頻繁生氣。但張振福絲毫沒有動搖追求泥塑藝術的堅定信念。
泥塑有了自我
有一次參展,一位老專家看了張振福的泥塑作品說:“你的作品雖然手工技法好、逼真,但沒有自己的東西,不能說是藝術創作,只能用‘模仿秀’來形容。”專家的評價就像一盆冷水,澆得張振福透心涼。回家后,他砸壞了許多泥人,每砸掉一件,他的心都在滴血。
一天夜里,張振福在夢中驚醒后,自言自語地說:“專家并不是在奚落我,而是說我的作品沒有自己的東西。”于是,張振福選幾樣泥塑作品拜西安美院陳啟楠教授為師,又到天津泥人張工作室參觀學習。得到名師指點,又領略了大師風范,加之自身的悟性,張振福抓住了泥塑的靈魂。從此,風格粗獷豪放,表現手法細膩,蘊含中原厚重文化氣息的泥塑作品誕生了,這樣的作品就叫“張振福泥塑”。
1990年,他的作品“共讀西廂”榮獲河南省第二屆藝術節民間工藝美術作品展一等獎。
此后一段時間里,張振福以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為題材,創作了大量雕塑,獲得了無數獎項。作品展覽得多了、上電視上報紙多了,大家逐漸接受了這個“長頭發的男人”,逐漸喜歡上了那些小泥人。
泥塑傳承文化
張振福用心血和汗水澆灌著泥塑藝術,使它們生根發芽,茁壯成長。他自己也被人們改稱為專家、大師。“經常雕塑歷史人物、神話人物,時間長了人們可能就沒有新鮮感了,泥塑也要走進生活。”當上泥塑大師的張振福對泥塑藝術的認識有了新高度。
2000年以來,張振福的大批作品均取材于現實生活,表現真實、震撼人心。專家們說:“振福,你的思維很靈活,抓現實很貼切。”
越深入群眾,越能發現中原文化的獨特魅力。張振福抓住豫東人在生活中的動感瞬間,把30多年的豫東變化搬進了他的工作室,用500個泥塑人物創作了一部“中原文化史”,再現了農村100多個生活場景。如今在農村幾乎消失的地頭下棋、推磨、唱評書、賣油翁和小貨郎,還有剃頭挑子、編竹籃、紡棉花、織布等場景又在他的創作中真實再現。
記者細細端詳那一組組泥塑作品,看出張振福的雕塑有一個共性,那就是人物造型古拙、粗獷、樸實、夸張,多半瞇著眼、咧開大嘴,一幅笑瞇瞇的憨態,表現出他們歷盡艱辛后的滿足和希望,讓人仿佛聽到了他們的話語,感受到了他們的歡樂。
“小貨郎”獲河南省首屆民間藝術博覽會金獎;“黃土地”入選河南省第十屆美展;“好年頭”、“揚場”、“剃頭”分別獲第三屆中國國際民博會及第二屆中華(天津)民間精品博覽會金獎;“家鄉戲”獲中原文化上海行、河南省民間工藝美術珍品展金獎;“干杯”獲首屆中國中部(武漢)文博會美術工藝品展金獎……近幾年,張振福的泥塑作品風靡全國,獲得的獎項數不勝數,這是他付出30多年心血與智慧的結晶。
張振福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塑造了獨有的泥塑藝術形式。《人民日報》***版、中央電視臺、《河南日報》、日本《朝日新聞》、河南電視臺、上海東方衛視、《大河報》等海內外100多家媒體為他做了專題報道。張振福應邀到境外參加文化交流時,作品被美國、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亞、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收藏家收藏。
今年4月6日,在我省訪問的臺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收藏了張振福的泥塑作品“黃河人”。
日前,張振福泥塑被列為周口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泥巴是我的天地,是我的事業,是我全部的追求。恐怕我這一輩子也離不開泥巴了。”采訪結束時,張振福說。